资料图
北京市统计局日前作出一项分析报告,借用服务贸易各行业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以上海和香港作为参照系,分析北京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在北京与上海的对比中,服务出口方面,北京与上海的最大差距在于运输;而在服务进口中,北京与上海的最大差距竟然是旅游。统计显示,如果以上海为1,北京旅游仅为0.5,与上海差距明显。
在运输领域,北京没有港口,是一块“硬伤”,应该是有情可原。不过说到旅游,北京与上海的差距如此大,多少有些令人吃惊。
根据资料,截止到2008年5月,4A级以上旅游景区北京共有48个,上海有20个;在首批中华老字号中,北京有67个、上海有52个;在国际旅行社数量上,北京大约为上海的4倍。但在这种情况下,2011年,上海全年入境游客数量达到817.57万人次,而北京则为520.4万人次;上海全年入境游旅游收入达57.15亿元,北京入境游旅游收入为54.16亿元。
按理说,北京作为国家首都,政治文化中心,在文化的厚重上占有绝对的优势。神秘而古老的古迹遍布城市,成为北京开展观光旅游的主体资源。在这种基础上,北京旅游不敌上海,其短板在哪?
笔者认为,在服务进口中,北京与上海在旅游领域产生差距的原因至少应该有以下方面:
首先是定位的差异。尽管不具备北京的文化历史底蕴,但上海旅游走出了自己的路子。上海自1997年提出“都市旅游”的概念至今,都市型旅游产业正在进入深化阶段,即从起步、初创阶段向发达、成熟阶段过渡。随着世博会的举办,都市旅游将成为上海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并进一步促进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旅游发展。
在上海都市旅游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中,除继续保留优势项目之外,还借鉴了北京在文化旅游的经验,提升旅游项目的文化底蕴,突出其既具现代化而又不失中国传统的特色。同时,通过举办一些主题民俗活动扩大影响,既增添了都市旅游形式的多样性,又为旅游业注入更多的人文气息,这些定位为上海入境旅游发展积累了足够的厚度。
反观北京,虽然悠久的历史仍然可以稳定地吸引到境外游客,但在新的旅游资源开发上则显得较为平淡,除了奥运资源外,近年来并没有更多突出项目出现,显得潜力不足。
其次是细分市场的差异。上海在商务旅游、会展旅游方面要优于北京。上海科技发达,城市现代化水平高,一些标志性建筑为上海开展都市旅游、商务旅游提供了非常好的人文资源。同时,上海以其国际化的都市旅游氛围、优异的地理位置,吸引包括港澳台胞在内的入境旅客,外汇收入稳步增长。作为经济和金融中心,上海及其所在的长三角地区经济往来频繁,港澳台同胞比重相对较大,并且外国旅客比重稳步上升。
目前,上海仍然是我国跨国公司区域总部最多的城市,在利用外资方面,上海要高出北京几倍。这让上海具备了更多的商务旅游资源。而在商务旅游方面,北京的发展相对滞后,会展旅游也有待提高。
再次是周边资源的利用。上海本地虽然历史古迹不多,但上海所处的长三角地区却不乏历史悠久的旅游胜地。由于交通便利,入境游客可以轻松地通过上海转往长三角各地,继续旅游,这让上海成为入境游客重要的中转地。而北京周边的天津、河北等地,旅游资源明显弱于长三角地区,导致入境游客仅仅集中于北京当地的景区。
此外,上海本地的交通拥堵状况要好于北京,上海及长三角地区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也好于北京。
针对上述短板,笔者认为,北京应该开发更多有特色的旅游项目;利用本地高校集中、科研机构聚集的特点发展论坛、研讨等会展旅游;通过吸收利用外资发展商务旅游;改善城市及周边交通,联动周边旅游资源,打造京津冀旅游圈;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改善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