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石家庄1月1日电(鲁达 陈国林 刘秀峰 刘刚)一场聚焦全省目光三年的“变局”,迎着新年的钟声告一段落。就在民众期许了三年的承诺刚刚兑现时,另一场升级版的“变局”又随之启幕。话题还是围绕城市,以繁荣、舒适的名义。
河北城建史上力度最强的时期
2010年最后半个月,石家庄大街上又挂满了脚手架,挖掘机、装载机连夜清理着街头路边的建筑碎料。最后10天,除了赶工收尾的建设工人,同样忙碌的还有政府官员。自24日起,记者拿到多份省里红头文件,全部涉及“三年大变样”。29日,河北经济工作会议宣布“三年大变样”全面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如火如荼了三年的工地终于尘埃落定。
最新数据显示,三年间,河北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投资7131亿元人民币,城镇化率提高5%,吸纳人口300多万。累计拆迁面积2亿平方米,新增城市道路2500多公里,新增供热面积1.4亿平方米。有人折算,拆迁面积相当于455个天安门广场,新建城市道路长度相当于55条长安街,新增供热面积相当于933个故宫。
官方媒体称,2008年开始的这三年,是河北城建史上规模最大、投资最多、力度最强的时期。
让人意外的是,在全省“三年大变样总结表彰会”上,曾以“捅马蜂窝”自称的中共河北省委书记张云川,没有表现出台下期待的兴奋,反而泼凉水似的承认:“我们的城镇化水平同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他说,这只是“补课”。
是政绩,还是民生?
严格来说,“三年大变样”很难进入政治、经济语境,特别是面对一个七千万人口的大省。据说这种提法缘起上世纪90年代的东南沿海,后关乎湖南,但现在网上搜索会发现,这句话似乎只与河北有关,而且资讯覆盖了所有区域。
“大拆大建大变样,开创省会建设新纪元”是石家庄街头随处可见的一个标语。一段时间,曾有人质疑:“三年大变样”会不会是政绩工程?会不会是形象工程?会不会是河北城建的“大跃进”?河北省建设厅“三年大变样”办公室副主任焦庆会回应说,“实际上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主要是指那些脱离实际劳民伤财的工程。我们要看目标是什么,看老百姓拥护不拥护。”
按照焦庆会的解释,从宏观角度看,“三年大变样”实质是“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市承载能力显著提高,城市居住条件大为改观,城市魅力初步显现,城市管理水平大幅提升”等五个方面的内容。而从微观来看,则包含了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废物处理、园林绿化、道路交通、供水排水、供热供气、棚户区改建、旧住宅区改善、城市特色塑造等二十个方面的内容,每一项都关乎民生质量的改善。
2010年岁尾,河北官方定调:省委、省政府实施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的决策,不仅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而且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和大力支持;不仅创造了许多有形的物质财富和工作成果,而且创造了许多无形的精神财富和思想成果。
最新民意调查结果显示,河北民众对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的总体满意率达95.2%,认为这项工作给市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较大变化的占97.9%。
省委书记组织的“匠心”大考
“21世纪全人类最具影响力的两件大事,除了新技术革命之外,就是中国的城市化。”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如斯说。有研究表明,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间的相关度达0.85。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GDP就可以提高0.15个百分点,就业率可以提高0.33个百分点。
三年前,张云川由原国防科工委主任转任河北。正是他提出的“三年大变样”,掀起了河北城市建设的提速,影响到城市和民生的每个细节。面对这片城镇化率低于全国4.7个百分点的“塌陷区”,对全省城镇进行一次几乎是世界上涉及人数最多的“大手术”,需要魄力、勇气,更需要匠心和耐心。曾经的“中国航天掌门人”能否顺利拿起这把“手术刀”,一度万众瞩目。
当时,“拆墙透绿”、“穿鞋带帽”、“迎宾大道”,在河北多数老百姓眼里,还是新鲜词。甚至有官员称,在张家口搞夜景亮化,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尽管对张云川彼时和此刻的心境,官方着墨不多,如今民间声音却惊人地一致:河北的三年“蝶变”,源于一位省委书记的雕琢,更在于他坚持的力量。
“不要怕担担子”这是张云川频率很高的一句话。这句话让越来越多的河北基层官员变成城建史上的“手艺人”。“城市的建设和管理,既要有北方人的大气,又要有南方人的精细”、“要让旅游地的每一个街道、每一栋楼、每一棵树都达到艺术品的境界”、“一个街道、一个社区,都要体现‘匠心’,使之成为艺术品”……越来越多的张氏物语,回响成河北记忆。
民间力量
河北“三年大变样”发轫于石家庄。作为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因历史欠账太多一度像个大农村,甚至被戏称为“天下第一庄”。如今,它被一位个子不高、“说话很不客气,不留情面”的市长翻去了这一页。他就是一口唐山口音的艾文礼。众所周知,他逼出了“石家庄速度”,但其身后力挺的民意恐怕鲜为人知。
“三年大变样最难的是拆迁”,这是从上到下所有参与者的感叹。石家庄裕华区提出了“有情拆迁”,成熟一个,拆迁一个,不吃“夹生饭”。桥东区的多样化拆迁补偿同样成为全国样本。石家庄市府专门在政府网上开辟专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精心筛选了15大类、1557项民生工程。在2008年改善40个旧住宅区的基础上,2009年对全部110个旧住宅小区实施了改善提升工程,还筹资6亿多元对全市304条背街小巷实施改造。出租车司机王忠军说,和平路高架桥建成以前,从中华大街到平安大街,行车需要40分钟,现在最快只需6分钟;槐安高架路修通前,从西二环到东二环要走一个小时,现在只需20分钟。
位于张家口坝上的张北县,是只有37万人口的国家级贫困县。过去曾以粮为纲,以菜为业,跳不出“农”字,破不了“穷”字。三年来,投入230亿元实施了3000多项重点工程,固定资产投资由16亿元增至132亿元,存贷款余额、项目投资总额连续两年全市第一。县委书记李雪荣说,“张北的变,根源在于三年大变样带来的思路之变”。
位于河北省南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的魏县,曾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漏斗”之一,如今碧波环绕、36桥相连,华灯初上宛若北国周庄。县委书记齐景海说,魏县“漏斗”变水城、小城变大城、土城变绿城,“活出一个我”来,确实得益于三年大变样,得益于民众的支持。他深情地回忆说,在打造“梨乡水城”的日子里,无论是数九寒天还是炎炎夏日,很多干部群众自发到工地、河套义务劳动,他亲眼见到水务局的干部手上流出血来。
河北再出发
“风雨多经志弥坚,关山初度路犹长。”河北省委书记张云川、省长陈全国在元旦献辞中说。他们用“天蓝了,水清了,环境好了,城市的吸纳和辐射能力增强了”总结河北的脱胎换骨。
一元复始,“三年大变样”再次成为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而匠人的心思已在每一个建筑的棱角处定格。一位64岁的老人,告诉河北人一个道理:没有大拆就没有大建,没有脱胎换骨的变化,河北就不可能出现现代化的大都市。没有像模像样的城市,就不可能吸引投资,不可能踏上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
“要建成繁华舒适的现代化城市,没有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努力是不可能的。今后三年的城镇改造建设,要紧紧围绕上水平来展开。”在河北经济工作会议上,张云川将过去的三年称作打基础,他又把眼光投向下一个三年。同在这次会议上,河北省长陈全国表示,河北要在今年力争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投资4440亿元,把“三年大变样”引向深入。
“繁荣”、“舒适”是张云川为“下一个三年”确定的目标。“要有突出的产业支撑,完备高效的要素集散功能,实力雄厚的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魅力彰显的城市规划建设、适宜人居的良好生态环境、底蕴深厚的独特文化气质”。
官方透露,三年后,河北省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努力建设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宜居城市、品牌城市。这一构想,不禁让人想起亚里士多德的话:“人们为了活着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居留于城市”,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词“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