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网
  
海西动态
闽台交流活动
了解海西
政策支持
台湾农民创业园
海西西岸(福建)
农业合作试验区
台湾水果中转站
字号:
台湾海峡“东山陆桥”探秘:闽台自古一家人

  时间:2011-04-27 13:47    来源:福建日报     
 
 

  近日,在东山港台轮码头避风停靠的20多位台湾渔民,前往东山县博物馆参观了“东山陆桥”演示模型、闽台文化关系陈列室,看到这里珍藏着从“东山陆桥”海域打捞、挖掘上来的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听着工作人员的介绍,台胞们惊奇地说,“台湾海峡两岸原本是这样相连的,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从“东山陆桥”看闽台关系

  台湾海峡的“东山陆桥”海域蕴藏着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挖掘、抢救、保护和整理这些文化遗存,无疑是一件有益两岸同胞、意义重大的事情。为此,20多年来,东山博物馆积极开展探宝活动,并在中外考古专家的协助下,揭开了“陆桥”的神秘面纱。

  经中外专家的多次充分论证和考古,证明在台湾海峡的波涛底下,静卧着一道由若干浅滩组成的隆起地带。它发端于福建东南沿海的东山岛,向东延伸到海峡中部的台湾浅滩,再向东北,经澎湖列岛而后至台湾西部台南,被称为“东山陆桥”。据探测,浅滩平均水深约40米,最浅处仅10米。研究表明,在史前的冰河时期,“东山陆桥”曾多次露出海面,使台湾与大陆连为一体,成为人类与动物的栖息之地和迁徙、往来的重要通道。近180万年以来,海平面下降超过40米的状况至少有7次,由此推断台湾海峡“东山陆桥”至少曾有7次出现。随着全新世海平面的变化,台湾海峡逐渐形成,“陆桥”在距今约8500年前才最后淹没于海底。

  从“海兄弟”中发现“东山陆桥”

  东山岛的渔民在台湾海峡捕鱼时,经常会捞到一些哺乳动物的化石。他们恪守当地古老的习俗,恭敬地称它们为“海兄弟”,并带回岸上,敛于陶瓮之中,供奉于专门埋藏“海兄弟”的“万福宫”。

  1987年春,东山县博物馆工作人员从当地渔民手中征集了一批遗骨化石,请考古专家进行研究,并将化石标本送到北京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经尤玉柱、张振标等专家鉴定,送我国旧石器考古大师贾兰坡院士审核,认定其中有台湾海峡海底的熊、剑齿象等哺乳动物化石,并发现了当时福建省唯一的一件史前时期的人类肱骨残段化石。鉴定为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晚期智人,命名为“东山人”。这是福建省首次出土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它把福建人类史推前了3000多年。无独有偶,此后不久,与东山岛相距85海里的澎湖岛渔民也捞获的一件人类肢骨化石。这说明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台湾海峡陆桥形成,它将台湾与大陆连成一体。海峡两岸学者都认为,台湾的早期哺乳动物、早期先民及其文化,均来源于我国华南地区,而它东迁入台的主要通道便是“东山陆桥”。

  至少有21种动物活动

  随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员尤玉柱、董兴仁、张振标三位福建籍专家赶到东山考察。尤玉柱撰写了《东山海域人类遗骨和哺乳动物化石的发现及其学术价值》等文章。

  2001年11月,日本琵琶博物馆考古博士高桥启一、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员张均翔、美国考古专家关键等人,专程到东山开展“东山陆桥”的考古活动。紧接着,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祁国琴、张振标和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员何传坤等到东山,对东山博物馆珍藏的哺乳类动物化石进行研究,从中发现12件动物化石带有明显的人工刻痕。2005年4月,尤玉柱、范雪春等专家,又对馆藏的3500多件古脊椎动物化石进行了甄别鉴定和分析,认为至少有21种以上动物在“陆桥”活动,并存在庞大的动物群落。“东山陆桥”发现的动物化石与台湾发现的动物化石,为同一动物群落。

  2009年3月,“台湾海峡(东山)陆桥的发现”入选中国地理百年30项重大发现,这也是福建省唯一入选的项目,并公布于中国地理学会、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联合出版的《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专辑中。

  专家点评

  东山县博物馆研究员陈立群:“东山陆桥”证明,在台湾海峡成陆期,两岸的动物群落来往十分频繁。“陆桥”动物化石为研究史前时期台湾与大陆的地理变化、生态环境、气候以及闽台动物来往、古人类活动提供了重要线索,不但有考古和学术上的重要价值,更有两岸自古相连、闽台一家的历史意义。 (谢汉杰 谢建喜)

 
编辑:马迪    
 
相关新闻
·泉金航线将临时增航班 服务两岸交流合作       ·第3届海峡论坛6月将举办 凸显两岸民间交流特色      
·厦金航线创今年以来单周旅客流量记录       ·海内外妈祖信众在湄洲岛共祝妈祖诞辰1051周年      
图片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