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网
  
海西动态
闽台交流活动
了解海西
政策支持
台湾农民创业园
海西西岸(福建)
农业合作试验区
台湾水果中转站
字号:
两岸学者厦大研讨 聚焦“军事互信”议题

  时间:2010-07-16 10:05    来源:海峡导报     
 
 

  近日,厦大台研院三十周年庆典暨“台湾研究新跨越”学术研讨会在厦门举行,围绕“两岸军事互信”这个热点议题,来自两岸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展开了专项研讨交流,为两岸关系的下一步发展提供了众多宝贵建议与构想。

  争议先政后军还是先军后政

  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的提出由来已久,在大陆方面,2005年的“胡四点”、《反分裂国家法》以及2008年的“胡六点”,都曾提出探讨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问题。而多年来台湾朝野政党和主流民意对此也形成相当的共识,并成为历次“大选”的重要政见。

  厦大台研院孙云副教授认为,两岸建立军事互信机制有助于减少两岸民众彼此间的误解与敌意,有助于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塑造台海和平环境,构建长久和平的两岸关系,还有助于减弱外部因素对两岸问题的影响与牵制,因此,两岸同胞对其必要性与积极性都相当肯定。而随着两岸之间的交流合作持续深化,目前两岸商谈该议题已经迎来了多年来少有的良好氛围。

  不过,推动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的建设,近年来却一直存在“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导致这一局面的原因很复杂,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政治互信与军事互信的先后关系。资深台湾问题专家李家泉曾指出,军事互信机制,必须建立在政治互信机制的基础上。军事是政治的延伸,是从属于政治的,没有建立以“一个中国”作基础的政治互信机制,军事互信机制是很难建成的,即使建成也像是在沙滩上垒建起来的大厦,随时都有崩塌的危险。“没有政治互信就谈不上军事互信”,“没有政治互信,军事互信是有限的、暂时的、权宜性和不稳定的”,他的观点并不孤立,两岸很多学者也都认为,政治互信是军事互信的前提。

  对此,厦大台研院的陈孔立教授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表示,目前主流意见认为,认同“不独不武”、解决了台湾政治定位、肯定走向统一才是政治互信,但有了如此高标准的政治互信当前提,两岸军事互信不仅无从下手,也没必要下手了,因为这就意味着最复杂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再谈军事互信已无必要。这种过高的要求只会让两岸产生无力感与悲观情绪。他强调,之所以要建立军事互信,就是因为还没有足够的政治互信,才要从政治之外先下手。在建立军事互信的过程中,政治互信才会逐步得到提升、强化。

  焦点ECFA之后安全将是主题

  陈孔立教授的思路,也得到了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所赵黎青教授的支持。

  赵黎青认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直至实现国家统一的整个历史进程应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经济阶段,这是两岸和平发展的初级阶段,主题是繁荣,主要领域是经济以及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九二共识”是这一阶段的开端,而ECFA的签署则标志着这一阶段在制度上基本完成。二是军事阶段,这是两岸关系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中间阶段、中级阶段,主题是安全,主要领域是军事。这一阶段将以两岸联合发布和平宣言为开端,两岸达成并签署和平协议将标志着这一阶段在机制与制度上基本完成。三是政治阶段,这一高级阶段将致力于解决两岸关系中最为敏感、复杂、难度最大的各项政治问题,主题是国家统一,主要领域是政治。这一阶段在机制与制度上的基本完成,将以国家统一立法在两岸通过为标志,从而实现两岸和平发展的最高目标———中国政治统一。

  他强调,在签署ECFA之后,两岸应及时做出政策与策略调整,将“先经后政”转变为“先军后政”,将结束两岸敌对状态、建立军事互信机制与台海安全制度框架作为新目标。在第二阶段,只要继续搁置政治问题争议,专注于各项军事安全问题,为台海和平建立机制与制度框架,就有把握得到台湾主流民意的支持和国际社会的理解。

 
编辑:马迪    
 
相关新闻
·《神医大道公》“破冰” 福建领跑两岸影视合作       ·两岸广播人探讨合作应对网络、数码时代      
·上半年闽台贸易额同比增长78.6%       ·上半年榕台直航班次、旅客同比增928%和884%      
·两岸学者厦大研讨 聚焦“两岸军事互信”议题       ·福建将选聘15名台湾专才担任管理职务      
图片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