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网
  
海西动态
闽台交流活动
了解海西
政策支持
台湾农民创业园
海西西岸(福建)
农业合作试验区
台湾水果中转站
字号:
闽台端午风俗 台湾竹排拔河奇特风俗

  时间:2010-05-19 15:05    来源:福建新闻网     
 
 

  福建新闻网东山5月19日电(孙英龙)台湾端午节有不少民俗活动,有扒龙舟,又有竹排拔河,这种水上竹排拔河既奇特又有趣。受到人们的欢迎。此风俗源自大陆的扒龙舟。

  竹排拔河与划龙舟相似,但性质迥异,趣味十足,为单调的渔乡生活平添乡土情趣。

  竹排拔河是用两只木船(竹排)分别隔在两边,中间一条木板船隔开,两条竹排的背后用粗绳子结在船尾。两竹排以同样的人数,一般14至15人,分坐两边,中间一打锣的做指挥。这种竹排拔河注意融合划船技巧,最困难的是选手们划浆的一致性与力道的整齐合作。

  比赛的方式是两竹排划手背对背划浆,奋力各向前划,同样大的竹排、同样多的划手。每场比赛时间为60秒,输赢距离在中心线前后4米,出赛以不超15人为准,包括浆手14人及锣手1人,每赛一局换一次场地,两队各胜一场时,场地由抽签决定,比赛中若有队员落水即视为失败。

  水上竹排比赛十分壮观奇特有趣。只听指挥哨声响起,两队划手各坐竹排上,浆落水中,背对背,使劲奋勇向前划。锣声锵锵,展开一场激烈的拉锯战,水花四溅,选手们有力的吆喝,与岸上观众的呐喊场、加油声混成一片,此起彼落,水珠加汗珠,在短短的60秒钟中,使双方的打拼不能片刻松懈,马上就有一队胜了,一队输了。一队再上场,一队下台,另一队又上来了,各路英雄好汉在水上聚合,呈英雄比武态势,有的训练有素,划浆整齐划一,有的不谙水性,随着溪流波动,一个踉跄跌个四脚朝天落水了。最有趣的是那高山族(原住民)队,他们鲜艳的山地服装确实格外引人注目,可惜“龙困浅滩遭虾戏”,由于平时少在水里锻炼划浆,三两下就被对手解决,失败了,但精神却是可嘉。

  哨音再响,胜负再定,两边鏖战,锣场响彻四方。每场比赛都有胜负,胜负后则是高高兴兴地哈哈一笑,拿起毛巾擦擦汗,喝杯凉水润润喉,大家友好地打招呼“朋友,明年来赛个输赢吧!”

  海峡两岸的“扒龙船”

  在传统体育中,龙舟竞渡是中国典型的体育民俗事象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龙文化现象。龙舟竞据说起源于纪念楚国大夫屈原殉国,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赛龙舟在海峡两岸很普遍,如今我国龙舟竞渡已走向世界,成为国际新兴体育健身强体的竞渡项目。我国和新加坡等国家多次举办国际龙舟比赛,吸引了五大洲朋友,广东龙舟队等多次力挫群雄,荣获冠军,为祖国赢得荣誉。

  龙舟竞渡在中国江南水乡、少数民族各地区及沿海各地都很盛行。贵州的台江与施东交界的清水江畔,那里的苗族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四日,进行为期四天的龙舟佳节庆祝活动。《民族体育集锦》和《中国的大百科全书·体育卷》等文献中描述:苗族龙舟长20余米,宽1米。它由三根笔直杉树挖掘成槽形捆绑而成。中间一根长23米,为母船,两侧每根长17米,为子船。水手共38名。总之,赛龙舟是我国一项集体力、比技术、练勇敢、促团结的体育活动。

  “扒龙舟”是台湾端午节传统体育项目。“扒”是闽南和台湾话“划”的意思。“扒龙船”即“划龙舟”。端午节是台湾三大传统节日之一(即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台湾端午节称“五月节”。祖国宝岛台湾由于大陆移民很早就前往开发,同时也把祖国大陆的传统民俗带到台湾,形成了许多相同的风俗习惯,其中包括传统节日、传统的文艺体育风俗,端午节的“扒龙船”就是台湾同胞保留至今的悠久传统民俗之一。

  台湾端午节基本与大陆相同,包括扒龙船(划龙舟)、吃粽子、门楣悬艾插蒲、饮雄黄酒等。

  台湾王诗琅《艋舳岁时记》载:端午节到了黄昏的时候,淡水河上有盛大的龙舟竞赛,俗称“扒龙船”,过去台湾端午节赛龙舟仪式相当隆重。首先要祭龙船、开光点睛、烧香点烛。比赛之后,必须择吉日谢水神,再将龙船扛上岸安置,并举行谢江仪式。祭江及谢水神仪式时、要掷纸钱及粽子,祈求江河不要危害生灵。谢江时各子弟班(业余音乐剧团),雇了大船、绣了彩船排场。据刘还月《台湾民俗志》载:“赛龙舟一直都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民俗体育活动。过去它是村与村之间联络感情的桥梁,现在欲成了夺魁为重要的活动,于是四处雇请佣兵(即划船手),再也见不到过去和谐、快乐的景象。以往在赛龙舟之前,一定要先祭江及谢江,仪式相当隆重,祭江时由一艘龙舟划至江中焚香祷告,并掷纸钱及粽子,祈求江河不要危害生灵的安全。”王诗琅在《龙船与谢江》文中载:“谢江时,各子弟班雇了大船,绣了彩船排场,岸上则“四平”乱弹戏(地方戏曲)及布袋戏不下二、三十台、热闹异常。”《台湾民间信仰小百科·节庆卷》载:“龙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角色,而众人所关心焦点也在赛龙舟一项。”书中详细介绍台湾赛龙船盛况;说明台湾同胞很重视端午节赛龙舟。而这种风俗源于祖国大陆,证明海峡两岸风俗相同,同根同源。

  台湾在赛龙舟同时还举行“隔河拔河”的民俗体育活动,比赛时两队人马分立两岸互拉一条又粗又长的大绳,两队互相较量呼喊,你争我拉,结果常是输者落水,赢者在岸上,因此比赛者都必须穿救生衣。成为台湾现代端午节赛龙舟的另一习俗。除此还插榕、艾,“插榕卡勇龙,插艾卡勇健”,妇女也取一支榕插头上。这些风俗都源自闽南。

  海峡两岸粽子香

  粽子是海峡两岸端午节的民俗食品,几乎家家必备,人人必吃,成为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食品习俗。

  刘还月《台湾民俗志》载:“台湾端午节的信俗虽多,最重要的仍是包粽子及赛龙舟。粽子就是古代的角黍,相传为了祭祀屈原,又怕祭品流没水中,故用竹筒盛米,密封后投入江中,后来慢慢演变为粽子。”当年,大家为了祭祀楚国大夫屈原,以竹筒贮米,投入江中祭奠,称“筒粽”。后来,是用叶(或菰叶)包粽子。称为“角黍龙舟吊屈原”。吃粽子、划龙舟,千百年来流传海峡两岸,还流传到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

  唐宋时,就有多种粽子,据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载,“端午粽子,名品甚多,形制不一,有角粽、锥粽、茭粽、筒粽、秤锤粽。”粽子起初流行南方,后逐渐在北方流行起来,唐宋如此,明清亦如此。随着大陆人民移居台湾,也把端午节风俗带到台湾,并成为台湾的节俗。

  《台湾民间信仰小百科(节庆卷)》载:“端午时节,粽子是最具代表性的应节食品,家家户户都必须包粽子祭祀神明及祖先,并供全家人食用,处处洋溢着粽香成了这个节日最大的特色。”该书又说古称角黍的粽子,在台湾由于新移民的加入,中国各地的粽子都在台湾出现,但仍以约呈四方形、四角交错呈现的台湾粽子最受欢迎。

  台湾的粽子制作材料及方法有些和闽南相同,分成“米庚粽、咸粽两种,米庚粽系糯米拌食用碱而成,咸粽则包猪肉、虾米、香菇、芋头、蠔干、粟子等物”(吴瀛涛《台湾民俗》)注:米庚粽即甜粽,咸粽即肉粽)。台湾还有特别的“菜粽”,菜粽是台南特有的大众化小吃,俗称“大众菜粽”,它有一段可歌可泣光荣历史。它虽然包着的只是糯米和花生,但却包涵着台湾同胞反抗外来侵略的浩然正气。中日甲午战争后,腐败的清政府割让台湾给日本,台湾的中华儿女奋起抗日,后来因军粮告急,他们就用粽子来充饥,由于肉类奇缺,于是就用花生和米做成菜粽边吃边战斗,奋起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台湾被日本侵占后,台湾同胞常常做菜粽吃,以纪念当年英勇反抗日军的壮举。笔者访台时,亲尝这种菜粽并听了这动人的故事。

  《台湾民俗志》载,一般民间在端午节前都会包粽子馈赠亲友,新婚夫妇则要吃岳父家送来的粽子,称之为送节。笔者访台时看到,现在台湾的粽子,已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乡土食品,一年四季都能吃到。饮食店都有卖粽子,主要是由闽南传去的肉粽。台湾民谣有《烧肉粽》,许多人都耳熟能详传唱,每每夜半时分,台湾较繁华市区也常见到卖肉粽的小贩。台湾著名的粽店有新竹的“成家肉粽”、彰化的“肉粽和”、台南的“再发号肉粽”等。

  海峡两岸还有俗谚“食过五月粽,寒衣收入杠”、“没食五月节粽,破裘(寒衣)不甘放”。粽子已成为季侯转换的标志。

 
编辑:马迪    
 
相关新闻
·福建农林大学探索闽台农业合作和教育交流新模式       ·海峡两岸共办全国首个孔子雕塑室落户福州      
·千余种台湾特色食品“香飘”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       ·“海交会”首次透过台湾媒体在岛内实现直播      
·天福茶学院与台湾高校结对子 加强文化交流活动       ·云霄县凤兴村台湾新品种木瓜喜获丰收 畅销全国      
图片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