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网
  
海西动态
闽台交流活动
了解海西
政策支持
台湾农民创业园
海西西岸(福建)
农业合作试验区
台湾水果中转站
字号:
福建产业、港口、城市“三群”建设纪事

  时间:2011-10-18 11:12    来源:人民日报     
 
 

  “跨越发展”、“更高起点”,福建省“十二五”规划中的两个关键词,分别在时间与空间的坐标点上,标注了福建发展路径。

  冲开山门、转身向海。在这样一个广阔发展纵深中,作为一个后发而上的省份,福建却又面临着环境、资源、人才的种种约束;在这样的一个发展不能滞后、民生必须兼顾的大坐标系下,如何选择一个战略突破口?如何构建一个统筹着力点?

  “突出重点,集中力量,瞄准全局性、战略性、关键性问题。”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说,以发展产业群、城市群和港口群为突破口,全面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三点成一线,五指攥成拳。福建由此拉开了一幅“三群”联动的图景。

  像榕树生长一样培育产业群

  日前在厦门举办的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由埃克森美孚、中国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沙特阿美海外公司和福建炼化公司共同在福建泉港石化城投资8.54亿美元的石化项目,正式签订。福建向年3000万吨炼油生产能力目标又迈进了一步。

  福建不产一滴石油,但自2009年11月11日,我国首个正式投产的集炼油、化工和成品油营销一体化的合资项目——福建炼油乙烯一体化项目正式投入商业运行后,湄洲湾畔的泉港石化城,开始发挥其千亿投资规模、千亿产值规模集聚效应:

  有继续主业拓展的——中石化、中化国内两大石油巨头步步为营、扩大产能。总投资287亿元的中化1200万吨/年炼化项目(包括1200万吨/年炼油和500万吨/年重油深加工项目),去年底落户泉州,开工建设;

  还有加入基础设施配套的——今年元旦,中交集团会同其他地方国企组成国企投资“联队”,携带总投资212亿元,进军泉港石化、循环经济、公共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基础设施项目开发;

  更有瞄准下游发展的——民营企业泰山石化集团总投资40亿元,包揽了9个从3000吨级至10万吨级码头泊位以及配套的200万立方米化工油品罐区项目和福建地区首个期货交割库;

  如此大项目当然也少不了台湾同行参与——台湾石化同业公会董事长周新怀率旗下18家会员企业,也在此落子布局“台湾石化专区”100万吨/年轻油裂解项目。

  截至今年上半年,20平方公里的泉港石化城,已有超过60家石化企业,完成总投资近900亿元。

  截至2010年底,全省规模以上石油和化工企业达1026家,全年总产值1646.5亿元。

  榕树,福建省树。主根扎入地,气根生万千。冠盖能成伞,独木亦成林。由产品而产业,产品即主根,产业一片林。这恰是福建打造产业集群的“秘诀”。知此一“诀”,解彼一“惑”——发展产业群,福建不能再走靠吃资源、遍地开花的老路,也没本钱走。但营销是强项、市场是优势,所以琵琶得反着弹、甘蔗要倒着吃。

  先把能量集中在一个点,由产品而品牌、由品牌而项目。于是,不产一两棉,服装、鞋帽却占国内市场一半以上;没有铁矿石资源优势,宝钢、首钢等业内巨头却纷纷在闽创立国内最大不锈钢和高端板材生产基地……

  由市场而产品,由产品而产业,产业结构调整也因此获得了内生动力。

  创新品、建产业、调结构,像榕树生长一样,福建各类产业从产品这条“主根”起步,紧紧围绕市场,上下两端延伸。在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下,产业兴、结构优、后劲足。

  再把优势聚集在一个平台,由项目而产业、由产业而基地。去年8月,福建省把环三都澳、闽江口等10大新增长区域发展列为产业聚集的“主战场”,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完善功能划分,让出手的每一拳,都虎虎生风。

  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省形成60多个产业集群,其中省级重点产业集群38个、集群企业8514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0256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7%;完成工业增加值超50亿元的产业集群有21个,产业集群对全省工业增长贡献率为63.5%,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为34.0%。其中,沿海的福厦光电、泉港石化、泉州纺织服装、长乐纺织、泉州鞋业、厦漳农产品加工、泉州机械装备等产业集群产值超500亿元。

  像壮士断腕一样整合港口群

  没能源、少资源,福建很“穷”。但福建也很“富”,有漫长的海岸线、丰富的港口资源。可惜的是,会从“无”变“有”的福建,却偏偏一直没唱好从“有”变“优”的戏。

  自古港口便一直被称为福建的“一大资源、一大优势、一大潜力”,全省拥有海岸线3752公里,目前全省沿海共有125个港湾、7个港口、27个港区和71个作业区。其中福建深水岸线多达246.3公里,湄洲湾、厦门湾等7处深水港湾都可建设10万吨级以上的泊位,可建设20万—50万吨级的超大型深水码头岸线47公里,为全国之最。

  但颇为尴尬的是,福建沿海6市,一市一港或一市多港。海上货运无界线,港口发展建设却要以行政区划为限。于是你也建、我也建;你也以港兴市、我也以港强市,最终在内部竞争中,你也吃不饱、我也饿得慌。直至2008年,全省尚无一个亿吨大港。

  都要发展,就可能都不发展;都说是优势,就谁也没有优势。

  2009年,福建省委、省政府以壮士断腕之决心,力排众议,在全国第一个实施省内跨行政区域港口整合:沿海6市众多港口分别整合为福州、厦门、湄洲湾三大港口群,分以集装箱、散货、对台货运为各自主题,实施“六统一”,实施有序开发。

  率先进行整合的厦门、漳州两市,从此共享厦门湾,共用一块牌。南岸原漳州的3个港区不仅也使用上了“厦门港”品牌,而且厦门市政府对港口的有关优惠政策由此延伸至南岸港区。比如招银港区进出港船舶也同样实行了24小时引航,缩短了船舶待港时间,大大提高了港口生产效率;新开通了2条外贸和11条内贸集装箱航线,集装箱航线覆盖到全国各大港口及港、澳、台等地。漳州招银港务局负责人介绍,当年港区便吸引来美、意、荷、日及港、台等地的近300家中外企业投资物流、金融、电子信息、加工制造等行业,总投资达18亿美元,年产值逾200亿元;而2009年厦门港由此成为全省第一个亿吨港。

  2010年,福建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3.26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完成868万标箱,同比增长21.3%。2011年1月至7月,福建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2.1亿吨,比2010年提前1个月突破2亿吨。

  港口数量减少了,货运量却增加了。减法之中见效益,断腕之后获新生。

  港口整合的同时,福建还全力加快与周边省份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通道建设。目前,全省已完成和正修建的高速公路进出口通道达17条、铁路通道12条;福州、厦门也由此从原来的全国铁路版图中的“末梢”,转身分别变成为铁道部规划的全国十大区域客运中心和18个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之一。

  整合带来的不仅仅是内部效率、效益大幅提高,更为福建在海西经济区的平台上加注了新的服务、促进中西部发展的能力。2010年以来,福建省内港口企业凭借分工后的各自优势,在省外建设陆地港,目前已在江西的南昌、赣州、新余、鹰潭等地布局建设陆地港。2010年通过海铁联运,从厦门港进出江西等外省的集装箱达2.15万标箱,同比增长五成。

  山门洞开,腹地向海。据福建省交通部门统计,2007年江西等周边省份从福建港口进出的货物量为218万吨,到2010年为826万吨,3年间增长2倍多,年均增长54.9%。同时福建港口还与57个国家、地区的140多个港口建立了贸易合作伙伴关系,到2010年底,全省港口共开辟外贸航线151条,全球海上主要航线布局基本形成。

  闽海从此入赣江,江海合潮向东流。为何?福建省社科院副院长李鸿阶一语破题:“石化、铁矿石等原料及产品,都是大进大出的产业。福建港口一活,带动的赣、湘、鄂等省从海西平台上对外贸易,仅运费就可减少一半以上。”

  像建造家一样建设城市群

  2011年8月,福建省政府正式批准《加快推进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工作方案》,一个全新的厦漳泉大都市区城市联盟,正逐渐浮出水面。

  福建经济欠发达,沿海山区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只有57%。究其原因,城市辐射带动功能不足。目前全省城市常住人口在200万人以上的仅有福州、厦门两市,而县城人口普遍低于15万人。

  八山一水一分田,土地又是福建最金贵的资源。城镇化怎么“化”?城市群又怎么“群”?

  两条路:现有城市不搞摊大饼,用深化改革方式加强服务功能,发展城市联盟,用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将割裂的城市融合为一体;山区农村则以建设功能完善的小城镇为突破口,将生产、生活、人口、物流从星罗棋布的分散集中于一片。

  一卡互乘城际轻轨、一号同享三地通信,的士可三城同跑,教育资源能三市共享共扶……尽管同城化方案才公布短短两个多月,三市之间已召开多次联席会议,初步确定了首批18项同城化项目,落实工作已经全面启动。而三市民间关于同城化的热议,还正如火如荼。

  根据福建省委、省政府方案中设定的时间表,此次将在认真广泛吸取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后,2012年厦漳泉同城化将迈出实质性步伐。尽管同城的内容还将等待最终确定,但确定的5个核心目标将以群众受惠、发展受益为根本,交通通讯基础设施同城化联网;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同城共用;资源要素市场体系一体化形成,基本实现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高效配置及生态环境资源的协同保护和合理利用;发展质量优于全省平均水平。

  “群”的同时,“化”也在加速。从2010年起,福建先后推出两批共42个乡镇作为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相比那边不断强化完善公共服务的“化”,这边的“群”则为了集约用好每寸土地,绞尽了脑汁。

  我国集体林权改革诞生地、闽中山区永安市人均耕地面积虽高于全省,却也只有全国人均水平的一半。小城镇建设伊始,名列42家之一的小陶镇,却是先从“拆”开始:拆掉占用耕地、又有污染的企业,腾出地;拆掉占满青山绿水的荒坟,平出地;拆掉水电不通、杂盖乱建的旧居,整出地。结果不仅没多占一分旧耕地,还将原有地面积利用率提高了70%,最后还新增了60亩耕地。

  刚刚过去的国庆节,小陶镇五一村甲头安置点喜气洋洋,村民刘惟庚的儿子回家办结婚喜酒。在外地工作的这对新人最满意的是,一层还有车库,“将来我们一定要开车回家探亲。”

  在安置点,10多栋两户并联的三层半新房已基本建成,不少村民正在装修。“我们家是村里的样板房,外墙是政府贴钱统一装修的,不久,全村都将住上这样的新房啦。”刘惟庚说,“能这么快迁入新家,有3个‘没想到’:没想到门前两座祖坟山会变成宅基地,没想到十几个兄弟叔侄同一天建新房,没想到老百姓建房政府来操心。”

  据统计,自去年以来,永安市小陶镇在推进小城镇建设中先后完成了涉及500余户、1900多名群众的征地拆迁工作,其间无一农户因拆迁问题上访。

  捏紧五指攥成拳。捏紧的是资源,攥出的是发展。

 
编辑:王君飞    
 
相关新闻
·厦门养老保险参保政策有调整 主要针对两类人群       ·福建家电下乡猛增拉动内需 前三季销售额近47亿      
图片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