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网
  
海西动态
闽台交流活动
了解海西
政策支持
台湾农民创业园
海西西岸(福建)
农业合作试验区
台湾水果中转站
字号:
厦门借扩区优势着力打造对台先行先试试验区

  时间:2010-08-03 15:41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厦门8月3日电(记者项开来)8月1日起,厦门市于2010年7月1日前制定的50个厦门经济特区法规,将适用于扩大后的厦门经济特区,厦门市“一市两法”的日子成为历史,厦门特区扩区因此迈出实质性步伐。扩区后的厦门特区,面积将比此前扩大11倍,达到1573平方公里,这将极大拓展厦门特区的发展空间,也为体制机制创新带来了新助力。更要重要的是,扩区将进一步提升厦门在对台交流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厦门特区也势必更多发挥对台政策先行先试试验田的作用。

  ——“小岛经济”制约厦门特区做大做强 

  198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厦门经济特区,1981年10月15日,厦门经济特区在湖里出口加工区正式破土建设。1984年,中央宣布厦门经济特区从湖里2.5平方公里扩大至全岛131平方公里。

  今年6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将厦门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厦门全市,将岛外的集美、海沧、同安、翔安4区纳入特区范围。传统上所说的厦门市,只是指岛内的湖里区和思明区,而岛外的4区因“一桥之隔”而成为“关外”,岛内外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上存在着巨大差异。

  一方面是岛外发展的严重滞后,一方面却是岛内发展空间越来越小。虽然岛内外的面积比为1:12,但人口、产业和公共事业都集中在岛内。目前岛内常住人口占全市的60%,人口密度是岛外的16倍。今年上半年岛内外GDP比为52.5:47.5,而财政收入比则更悬殊,岛外四区区级财政总额尚不及岛内思明一区。厦门岛内131平方公里,可建设空间约90平方公里,目前已基本饱和。

  131平方公里的“小特区”,严重制约了厦门市的做大做强,与此同时,也影响了厦门作为特区对福建省乃至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龙头带动”作用。目前,厦门市的经济总量只有泉州市的一半多,与福州也有不小的差距,在福建省只能居第三位。

  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占全市9成左右面积的厦门岛外发展的滞后。“一市两区”还带来了社会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厦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全国人大授权,制定经济特区法规并在经济特区范围内实施,造成实践中经济特区范围内外适用法规不统一的“一市两法”问题。

  ——扩区推动厦门重构城市发展布局

  厦门市委书记于伟国说,厦门岛内建设已臻成熟,发展空间已趋饱和,而岛外广大区域的发展又相对滞后,岛内外二元结构比较明显,厦门迫切需要实现历史性的突破,形成岛内外一体化,就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特区的扩区,为新格局的构建提供了契机和助力。

  按现有条件,厦门岛内外发展势必形成明显的分工合作。岛内一部分工业要搬迁岛外,岛内重点发展航运物流、旅游会展、软件、商贸、金融服务等第三产业。在厦门市,新投建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大部分要布局岛外,岛内的一些企业也正加快搬迁到岛外。岛外正在加快建设火炬高新区、机械工业集中区、轻工食品园等一批特色工业园区,一批台湾研发机构、育成中心布局岛外。以翔安区为例,这个过去岛外发展最滞后的以农渔业为主的区,正成为全市工业发展的重镇,一批岛内工业搬迁到这里。目前,依托厦门火炬(翔安)产业园,翔安已重点培育了光电等产业集群,吸引了一大批台湾光电企业落户,包括友达光电、冠捷电子等台光电业龙头。今年仅友达光电一家就可以形成200亿元以上的产值,预计到2015年,这一产业集群年产值将达到1000亿元。

  按规划,厦门市岛外新城开发,既要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又要成为安居新家园,产业支撑与城市建设同步。目前,厦门市启动了岛外新城建设,全市将按沿海湾组团式推进集美、翔安、同安、海沧等岛外新城建设的部署。岛外四新城加上岛内,未来厦门市的城市格局将由以往的“一个拳头”伸展为“一个手掌”。

  按照“大特区”的发展规划,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岛内外一体化建设,对岛内来说重在“提升”:保持风貌,保持特色,降低开发强度,降低建设密度,提升环境品质,提升城市功能;对岛外要“拓展”: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高水平地规划建设集美、翔安、同安、海沧四大新城区组团,逐步建成岛外240平方公里的一流现代化国际性滨海新城,使厦门市建成区扩大到330平方公里,成为我国东南沿海的一颗璀璨明珠。 

  ——对台的先行先试试验田

  相对于改革开放初期,依靠政策优惠而快速发展的特区发展模式,如今已很难再现。有了全国范围的大开放,特区的窗口作用在弱化,但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特区仍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长期以来,厦门特区在对台交流合作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并积累了丰富经验,这是厦门特区独有的优势。此次扩区,对厦门经济特区在对台合作方面“先行先试”以及体制机制创新创造了条件。

  目前,厦门是整个海峡西岸经济区最大的台资企业聚集区,全市累计引进台资企业3000多家,实际吸纳台资近70亿美元,台资企业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4成左右。而厦门与台湾的地缘、血缘、文缘等方面的特殊关系,更是其他地方无法替代。厦门市台资企业协会会长曾钦照就认为,特区扩区为台资企业带来了更大发展空间,同时更为厦门市打“对台牌”提供了难得机遇。

  厦门市市长刘赐贵表示,厦门特区扩区有助于扩展城市发展空间,有助于提升厦门在对台交流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争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去年下半年来,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委陆续批复厦门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的重大政策。国务院批准厦门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跨境贸易结算试点城市、“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确定厦门市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

  在批复厦门特区扩区的同时,国务院还同意厦门发挥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的试验区作用,扩大金融改革试点,建立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先行先试一些金融领域重大改革措施。

 
编辑:马迪    
 
相关新闻
·泰宁:三明旅游“火车头”领跑县域经济       ·福建省属国企打响重点项目建设大会战      
·国内最大屋顶太阳能发电项目在泉州开建       ·福州7月份住宅签约量创今年新低 同比减少4612套      
·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晋升”为国家级       ·厦门对台空中直航流量井喷式增长跃居前二      
图片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