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网
  
海西动态
闽台交流活动
了解海西
政策支持
台湾农民创业园
海西西岸(福建)
农业合作试验区
台湾水果中转站
字号:
福清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为农民铸“铁饭碗”

  时间:2010-02-01 13:38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福清2月1日电 题:福清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为农民铸“铁饭碗”

  作者 詹托荣 吴坤虹

  激活土地活力 搭建农业发展平台

  福清市地处闽中沿海,是闻名海内外的侨乡,也是农业生产大县。该市积极落实扶持政策,推进设施农业发展,着力打造海西设施农业第一县,预计2009年大棚蔬菜的产量为11.12万吨,产值达3.34亿元。

  福清市海口镇岑兜村村民刘吓良最近遇到了烦心事。他种植的大棚蔬菜大获丰收,在尝到甜头后,刘吓良准备今年再扩大生产规模,可是自己家仅有的土地让他犯了难。在了解到刘吓良的难处后,岑兜村土地流转指导小组积极为他牵线搭桥,帮助他以每亩500元的价格,顺利承租了同村村民手中闲置的2亩土地。

  无独有偶,福清市金禾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因公司发展需要,亟需扩大生产规模。“我打算将我们公司从现在的700亩地扩大到1200亩地。”总经理周乐秋说。无疑,土地问题若解决不了,就将成为公司发展的拦路虎。在得知周乐秋有意扩大公司后,公司所在地新厝镇东楼村委会做起了中间人,为公司和村民架起桥梁,给金禾公司解了燃眉之急。“本来还挺担心租不到地,没想到问题很快就解决了。”土地问题解决了,周乐秋对公司未来的发展充满希望。

  规模化发展是设施农业的一大特点,也是传统农业向设施农业过渡的一大关键。为了使设施农业再上一个台阶,让荒废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气,也让拥有土地的农民获得新的收入,包括绿叶、绿丰在内的一批龙头企业纷纷扩大规模。截止目前,福清市共整理土地11多万亩,形成“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集中连片耕地,为现代农业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发展平台。

  据统计,截止目前,福清市共流转耕地4.3万亩,形成了江镜、海口、新厝3个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及一批规模种养基地。

  科技成就效益 为设施农业插上翅膀

  这几天,福清阳下街道绿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林必玲总是乐呵呵,自从去年去山东寿光考察引进以色列的辣椒品种后,辣椒的身价翻了好几番。

  普通尖椒单果重约50克,每斤批发价约1.7元,而经过科技“包装”后的尖椒单果重约200克,是普通尖椒的4倍,从而使得设施农业种植的尖椒亩产比普通尖椒高出3倍多。以批发价2.5元每斤计算,亩产20000多斤的尖椒收成可达50000元。

  “这就是科技的力量,产品的品相好、品质高,销路好,公司的效益也跟着好了。”说到设施农业带来的效益,林必玲满脸堆笑。

  在林必玲所在的公司,记者看到钢架大棚的四周附有防虫网。据公司的技术员小俞介绍,防虫网能很好的阻隔虫源进入大棚,起到预防病菌的作用,降低作物生病的概率。

  除了防虫网、地膜等一大批现代化栽培设施,该公司还引进微喷灌和地下滴灌。据小俞介绍,传统农业通常采用漫灌形式,这种灌溉方式不仅浪费,还加大了作物生病的机率,部分的病菌是通过水源传播的,而微喷灌的水流均匀,水柱细,能节约30%以上的灌溉成本,运用在瓜果类的地下滴灌更是设施农业的一大创举。小俞说:“地下滴灌使技术员能很好的控制地表湿度和温度,合理调配土地水肥比例,节水高达50%以上。”

  林必玲说:“科技真是个宝啊,它能为作物营造最适合它们生长的环境,不仅提高了产品价值,降低了劳动成本,还是公司打响品牌战的推动力。”

  摆脱靠天吃饭 做新型农民

  长期以来,福清市农户都是沿着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发展蔬菜生产,以露地栽培为主,靠天吃饭,技术含量低。在我们的印象中,农民就是一群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到头都跟土地打交道的人。然而以江镜镇谢塘村谢文孝夫妻为代表的一群农民却让我们跌破眼镜。

  每天上午8点,谢塘村谢文孝夫妻和村里的一些农民准时来到福清市大利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上班,他们不仅是大利公司的工人,还有个更为重要的角色,大利公司的“地主”。

  几年前,谢文孝夫妻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以一亩每年600元价格出租自家的3亩多地,成了大利公司的“地主”,现在夫妻俩的年收入达3.5万元。老谢说,“以前种田靠天吃饭,一亩收成不到2000元,扣除生产成本,几乎没有什么剩余,抚养3个小孩很艰苦,经常还得在农忙之余做点短工以贴补家用。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家里还盖起了4层小洋楼。”

  在谢塘村,像谢文孝这样的“地主”有1000多户,他们以每年每亩600元的价格向大利公司农场流转土地1000亩。据大利公司郑龙民经理介绍,他的农场每年发给农民工资100多万元。谢塘村党委书记谢爱民告诉记者,所有参与土地流转的村民必须凭身份证以实名制形式在镇农村信用社开户,办理储蓄卡,每年的土地租金都会按时打入每家储蓄卡。

  在设施农业进程中,福清农民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转身。他们摆脱了靠地吃饭的窘境,一跃成长为“地主+职工”的新型农民,收入有了保障,农民的生活越过越红火。(完)

 
编辑:马迪    
 
相关新闻
·福州楼盘高端化 春节前后有望强劲促销       ·福建福安企业家返乡踊跃投资建设      
·两岸春运今开始福州机场边检五项措施便民       ·2009泉州134项产品获福建名牌      
·福建开发区扩容 将新设泉州 漳州台商投资区       ·去年福建省出口茶叶呈现量减价增态势      
图片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