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我市召开了“加快产业转型打造中国软件与新兴产业名城工作大会”,会上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中国软件与新兴产业名城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首次列出了南京下一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六大领域11个方向,并提出了上述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15年、2020年的发展目标。
日前,记者约请市经信委负责人,对新出台的《意见》进行了解读。
六大类战略性新兴产业影响南京全局与长远发展
记者:什么是“战略性新兴产业”?
负责人:按照国家的定义,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是在关键性技术上有突破,有重大市场需求,对工业经济和社会,对全局和长远都有代表和影响的新兴产业。
记者:它和我们过去提的“新兴产业”,有什么不一样吗?
负责人:今年,国务院先后出台文件,明确了今后一段时间我国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我们南京对照国家的七大类分类,并根据自身的产业基础和禀赋条件,主要明确了六大类,并在六大类里面明确了11个重点发展方向。其中的部分方向,就是我们过去几年重点发展并已经有了一定基础的新兴产业。今后相当长的一个阶段里,我们推动南京软件和新兴产业名城建设,都要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
记者:具体是哪六大新兴产业?
负责人: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车。
记者:南京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了怎样的发展目标?
负责人:我们提出的产业规模目标是:到2015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速超过30%,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4%;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8%。此外我们还明确了创新能力、载体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具体目标。
记者:到2015年,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要达到30%的年均增速,是否有把握?
负责人:我市此次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速30%,是六大类11个方向的平均增速,其中卫星应用、生物医药、下一代信息网络、软件等产业增幅高于30%,而生物农业增幅相对低于30%,因此,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保持年均30%以上的增速是有把握的。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落子”区县、园区,“五步走”实现规划目标
记者:为实现上述规划目标,南京确定了怎样的路径?
负责人:首先,我们要进一步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目前,全市已命名一批市级新兴产业基地,明确了各区县和开发园区发展的重点。六大领域11个方向的产业规划,已落实到相关区县和开发园区,形成优势突出、差别竞争、错位发展的格局。
其次,要加快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尤其要发挥创新型龙头企业、重点研究机构和产业技术研究院的作用,重点突破一批关键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掌握产业发展的主动权。要发展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快成果转化,同时增强创业创新公共平台承载功能。
第三,要全力引进和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项目。既要招商引资,又要招才引智,既要移植大树,又要育苗造林。在培育和发展路径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一再强调要新机制、新载体、新人才。“移植大树”,要按照产业链补链、强链的目标,瞄准世界500强和行业100强,引进龙头、关键项目。
第四,要积极组织实施重大应用示范项目。坚持以应用促发展的原则,选择尚处于产业化初期、社会效益大、市场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的重大技术和产品,由政府主导,组织实施示范应用。围绕智慧南京、智慧青奥、地铁建设等市政重点工程,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产品新技术推广应用提供平台。
第五,要加快引进高层次新兴产业创业创新人才。重点依托各类孵化器、加速器和中试基地,加速集聚领军型新兴产业科技创业创新人才。鼓励开发园区、科研院所、企业招才引智,用各种手段提升高层次人才持续创新能力。还要构造校企人才培养合作新机制,促进创新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记者:我们有哪些创新的机制保障呢?
负责人:为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市里已建立了专门的工作组织和推进机制。首先是成立了南京市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各区县及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并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各重点领域,组建了专项推进工作小组,分别由市领导挂帅,具体负责某一重点新兴产业的推进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就设在市经信委。
市、区现有的科技与产业发展各项引导资金,将优先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记者:对上述6大领域11个方向,是否有专门的扶持政策?
负责人:在政策扶持方面,我们重点抓政策衔接和落实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和扶持政策,同时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新兴产业发展15条”、“1+8”创业创新、“科技九条”等政策,建立、完善财税与产业、人才、科技金融政策的紧密衔接与深度融合。
记者:下一步会有专门的财政金融支持吗?
负责人:市、区现有的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各项引导资金,将优先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同时将支持和引导各类风险投资、民营资本和海外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重点工程项目,特别是处于早中期阶段的创新型企业。
为提高全市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执行力,我们还建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分类考核机制,将目标任务落实到各区县和市各有关部门,纳入对其工作绩效的考核指标体系。同时,还将强化战略发展研究机制,加强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国家、省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和政策的对接,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记者 顾红梅 张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