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于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带来的机遇,作为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沈阳,在近十年来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尤其是沈阳的外经贸,在过去的十年间,应对挑战、砥砺奋进,实现了十年跨越发展。
外商投资热土
自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沈阳日渐成为了外商争先落户的香饽饽,全市实际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引进的项目质量也逐步提升。
数据显示,2003-2011年,沈阳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368.5亿美元。引进的重大项目不断增多,质量不断提升,利用外资的来源地越来越广。
截至2011年底,共有85户世界500强企业在沈投资了147个项目;宝马汽车、通用电气能源设备、普利司通钢丝卷帘线、李尔汽车零部件、安川电机、精工轴承、积水新型建材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的成功引进,对该市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家乐福、沃尔玛、宜家家居、伊势丹百货、乐天世界、山田电机、三井住友银行、SK投资公司等现代服务业项目的成功落户,对提升该市中心城市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金融保险业也成为外商投资的新热点,截至2011年底,共有10家外商投资银行在沈设立了6家分行、6家支行和4家代表处;共有11家中外合资保险公司在沈阳设立了分公司;日本永旺、邦民等4家知名金融服务企业在沈开办了小额贷款公司。
对外贸易节节高
沈阳的对外贸易,不仅在辽宁,在整个东北,也位列前茅。
得益于东北振兴战略的实施。过去十年间,沈阳市对外贸易规模持续扩大,2011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100亿美元,其中出口达到48.3亿美元,是2002年的3.4倍。同时,出口商品结构更为优化,机电产品出口额从2002年的8.7亿美元上升到2011年的32.3亿美元,占全市比重也由62%上升到67%。出口企业不断壮大,出口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该市有出口实绩的企业达到1437家,北方重工、远大铝业、同方多媒体等5家企业出口超过1亿美元。出口市场越来越多元化,在美、日、韩和香港等传统市场得到巩固的同时,中东、南亚、非洲和南美等新兴市场不断开拓。2011年,与该市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88个。
值得关注的是,沈阳的服务外包产业从无到有,迅猛发展。截至2011年底,该市服务外包企业达到178家,其中开展国际外包企业118家,从业人员2.5万人;已有160多家跨国公司和机构与该市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接发包业务联系,遍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
“走出去”好戏不断
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沈阳市企业境外投资并购的步伐越来越快。
2011年该市境外协议投资额达到2.45亿美元,同比增长132%。沈阳机床并购德国希斯公司、北方重工并购法国NFM公司、新松机器人并购德国C-CON公司、辽宁高科能源并购日本伊威泰克公司、东软集团并购美国爱普科米公司等,沈阳企业在西方发达国家并购高新技术企业的“好戏”不断上演。
同时,该市企业积极抢占境外工程和劳务市场,2006年该市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营业额首次突破1亿美元大关,2011年达到7.1亿美元,是2002年的10倍。外经企业迅猛发展,2011年具有对外经营资格的企业达到51家,而2002年仅有8家。远大集团、特变电工、北方重工和铝镁设计院等企业已累计签订了10多个超亿美元境外总包项目。对外经济合作市场不断扩大,对外投资遍及欧美、日本等10多个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遍布东南亚、阿联酋、澳大利亚、韩国和俄罗斯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软环境持续优化
优化软环境也是沈阳外经贸工作的重点之一。
十年来,沈阳地方性法律法规体系日渐完善。2004年和2005年,该市分两批清理了118件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其他政策措施,覆盖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等各个方面。
政府行政职能不断转变,2007年设立市行政审批大厅,进一步清理和削减审批事项,全市审批事项由1229项减少到110项,成为全国审批事项最少的城市之一。其中,107项实现了集中受理和一个窗口服务,即办率达到95%以上。对外开放促进机制逐步构建,建立和完善了两级外商投诉受诉体制和快捷通畅的沟通机制,有力地维护了外商投资企业的合法权益;建立了由沈阳市外经贸局牵头,海关、商检、税务、外汇等部门参加的外经贸联席会议制度,共同出台政策,积极解决问题,努力打造中国北方一流的发展环境,为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全面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