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长春3月13日电(记者齐海山) 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吉林省在不断加大粮食生产综合能力建设的基础上,在粮食流通方面实现“三大转变”,服务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为促进“三农”发展,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首先吉林省实现由单纯解决农民卖粮难,向促进农民增收转变。吉林省贯彻落实国家粮食收购政策,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卖粮难问题,实现了农民手中粮食应卖尽收,种粮收入稳步提高。“收购价格与“十一五”初期相比,水稻由0.88元提高到1.4元,增幅60%,玉米由0.60元提高到1.05元,增幅72%,农民收入稳步增长,有力地保护了种粮积极性。”吉林省粮食局局长祝业辉说。
其次实现了由收原粮、卖原粮的传统经营方式,向加工增值做强产业转变。吉林以玉米深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成为继汽车、石化后的第三大支柱产业,在解决农民增产不增收、摆脱玉米“卖难、储难、运难”困境中发挥重要作用。2011年,吉林省全年省内加工转化200亿斤,粮油加工业实现总产值1450亿元,销售收入1380亿元,利税130亿元,三项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三是实现了由国有粮食企业一统天下,向多元市场主体转变。吉林省形成了以粮食收购市场和零售市场为基础、批发市场为骨干、国家粮食交易中心为龙头,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制度健全、运行规范,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粮食市场体系。
祝业辉说:“目前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储能力占全省70%以上,非国有粮食企业也得到有益补充。粮食收购主体由2005年底的946户增加到目前的3114户;粮食经纪人直接收购的粮食超过全省收购总量的70%,已经成为农村粮食流通领域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全省形成了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为骨干、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多元化粮食流通格局,实现了主渠道保稳定、多渠道活市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