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份“迟来的爱”。尽管姗姗来迟,但对于河南而言,已是弥足珍贵。
金秋十月,河南迎来了期待已久的《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中原经济区正式跻身“国家队”。
中原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
河南经济的十字路口
“我们正在编制相关的配套规划及实施细则,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都在紧锣密鼓进行着,将来会一一公布。”10月11日,河南省发改委的一位官员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笑言“都忙翻天了”。
国务院支持河南省加快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一经发布,立刻引起广泛关注。中原经济区一时风头无二,成为政界、学界以及广大网友议论的热点。
“河南一直缺乏一个被纳入国家战略层面支撑经济发展的规划。”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杨郑生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而与此同时,河南周边地区几乎都有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唯独河南一直是“空白”。
中原经济区由区域经济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史上最快”,从谋划、论证,到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到国务院正式公布《指导意见》,整个过程仅用了一年半时间,但这背后却是河南长达多年的艰难等待。
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后,位于中原腹地的河南一直欲做中部崛起的“龙头”。但令河南尴尬的是,近年来,全国多个区域发展规划先后得到国家批复,仅在中部地区以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就有湖北“武汉城市群”、湖南“长株潭城市群”、安徽“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山西“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试验区”等。与河南为邻的山东、陕西,亦有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关中—天水经济区”,而河南却一直未获垂青。
2008年,河南以“中原城市群”为载体,争取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无果而终,而与其同时竞争的“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却相继获取国家战略层面的支持。
河南作为中国第一农业大省、人口大省,粮食产量最多,经济总量、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相对落后,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亦相对滞后。
“河南经济的发展已经走到一个十字路口,必须寻找突破的路径。”郑州文交所CEO张保盈博士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坦陈,河南农业发展面临着后备耕地资源不足,粮食持续增长难度较大,农民增收困难,“三农”问题突出等难题,工业发展亦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等诸多困难。
值此“内忧外患”的竞争环境与发展焦虑的高压之下,河南一直寻求破茧。
“中原经济区为河南经济的腾飞提供了一个载体,一个平台,可谓正逢其时。”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谷建全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指导意见的三大特点
此次发布的《指导意见》确立了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以及保障措施。中原经济区亦以前所未有的高度被定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指导意见》公布后,被解读为“定位明确”,“亮点十足”。
“《指导意见》作为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指明了方向。”河南省发改委经济研究所所长郑泰森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
在郑泰森看来,《指导意见》“有三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是“覆盖的区域比较广泛”,像湖北“武汉城市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皆为一个省份的特定区域或一部分地区,而中原经济区涵盖的区域比较广泛,不仅包含河南全省,还涵盖了河南周边省份的部分地区,涉及地域广泛,人口众多。
二是“领域比较广泛”,力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工业化“三化”的协调发展,而其他经济区大部分涉及的仅是一个方面,譬如安徽“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承接产业转移为重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发展生态经济为主旨。
三是“理念和内容比较新”,突出了协调发展统筹发展,不但统筹区域发展,还统筹城乡发展,不再是传统意义的发展,而是更加注重“三化”协调发展,并把“三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相互依托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