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事关我省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大局。理论和实践证明,一个地区城镇化水平与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一般呈正相关的关系,城镇化水平高的地方,其经济社会发展快,反之,其发展就慢。
加快推进城镇化是解决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慢”的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要路径,是“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最重要载体和支撑。
全省上下一定要充分认识我省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开拓进取,奋力拼搏,加快推进城镇化步伐。
推进城镇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贵州正处在城镇化加速发展的起始阶段,遵循什么样的理念,有什么样的思路,走什么样的路子,至关重要。我省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一定要从省情实际出发,走出一条贵州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我省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的根本目的是缩小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解决的主要不是城市问题而是农村问题。贵州贫穷,表现在农村,根子在城市,根本出路在城镇化。
目前我省人口的70%分布在农村,按目前扶贫标准还有500余万农村贫困人口,只有走出大山,进入城镇,寻求到就业,才是根本出路。因此我们加快城镇化建设,目前主要不是解决城市人口拥挤的问题,而是解决农民下山、进城的问题。
我们要明确树立一个观念,搞城镇化一定要有利于农民增收,有利于广大农民脱贫致富。这一点,是我省的特性,也是我们抓城镇化的根本着眼点。为此,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一定要注重促进城乡特别是农村经济稳定发展,毫不动摇地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放在城镇建设的首要位置,这个大方向什么时候都不能偏离。一定要让基础设施、社会资源、公共服务向乡镇覆盖,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要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现代文明和先进文化的熏陶,得到更多的实惠,绝不是简单修几条马路、盖几幢房子。
根据我省目前城镇化所处的阶段性特征和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战略需要,我省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必须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强化中心城市的集聚与辐射能力,大力发展一批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各具特色的小城市和小城镇,大力增强城镇的要素集聚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通过加快推进城镇化带动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带动生产要素的集中集聚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带动二、三产业加快发展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民进城进镇、城乡一体化发展。
从我省发展条件和趋势来看,当前,我们已进入城镇化的加速发展期,必须乘势而上。毫不客气地讲,对于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我省有的地方和有些干部群众存有畏难情绪,甚至认为在“八山一水一分田”岩溶地貌突出的贵州加快推进城镇化,不切实际,是瞎折腾、劳民伤财;认为搞城镇化就是把城镇街道建设漂亮,是“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等等。
这些都是对城镇化发展的片面认识,必须大力摒弃。尽管我省推进城镇化的不利因素依然存在,但加快城镇化发展的有利条件已经具备,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基础条件进一步增强,推进城镇化的思路更加清晰,可以说,我们已站在了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起跑线上,一定要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坚定不移地推进城镇化,充分发挥城镇化“一头连着工业化,一头连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双向带动作用和重要节点作用,努力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助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在具体工作中,要突出特色推进城镇化,把促进城镇化与产业成长、新型工业化发展相融合,把推进城镇化与农民变市民相结合。
尤其是要突出抓好以黔中城镇群为重点,加快构建贵州特色网络化城镇体系;强化科学规划引领,促进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高标准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以产业为支撑,不断增强城镇经济实力;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增强城镇化发展活力。
城镇化是脱贫工程、幸福工程、民心工程。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全省上下一定要把推进城镇化作为“十二五”期间乃至更长时间重点实施的一个发展战略来抓。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加快推进城镇化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尤其是党政一把手对重大问题要亲自过问、对重要工作要亲自部署、对重大措施要亲自督促落实。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找准位置,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形成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强大合力。
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和分管城镇化的领导同志,要围绕推动城镇化加强学习、真正成为推动城镇化的行家里手。要把熟悉城镇化、善于推动城镇化、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优秀干部放到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的第一线。要进一步加强对我省城镇化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化我省城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要强化科学规划引领,把规划抓在手上,尊重专家和群众意见,着力解决规划滞后和规划落后的问题,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要拓宽思路,解决城镇化建设的资金来源;要积极营造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全省一盘棋,上下一条心,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合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为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