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十年输血后十年造血 新一轮“西进”更民生更环保

时间:2010-07-09 15:04   来源:新京报

  7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从而在国家层面上揭开了新一轮的西部战略部署。

  在此次战略部署上,从人事到生态环境保护,再到经济区建设都做了很大的改革。此外,除延续此前十年的基础设施投入外,还增加了中央对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并将民生问题提到新的高度,而对资源生态环境的关注更是提升到国家决策层面。

  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已明确提出了未来十年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目标———综合经济实力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一个大台阶、生态环境保护上一个大台阶。

  接受本报采访的几位专家普遍认为,西部大开发第一个十年确定的主线是打基础,如基本建设、生态环境、人才教育等,未来十年则将更着重民生和资源生态方面上的整合、互补。而以此番部署来看,更凸显出西部地区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原所长陈秀山表示,中央层面可能是想在西部建立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但这个实现起来将具有挑战性。

  前十年输血后十年造血

  通过十年的发展,西部地区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但与东部地区发展水平的差距仍然较大。在全国的产业链和产业布局上,西部的地位也很低。

  事实上,早在今年5月28日的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中央层面就有意从各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和政策倾斜,并强调要改变观念,明确未来发展思路。会后,新华社发布报道称,今后10年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西部地区仍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要从财政、税收、投资、金融、产业、土地、价格、生态建设、人才、帮扶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体现项目倾斜。

  对此,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处处长田青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央的西部策略可以理解为“前十年输血、后十年造血”。而基建条件的改善,给西部人带来的理念上、观念上的冲击是非常重要的,不过要让他们有自我“造血”功能,则首先要改变其观念。

  从民生通盘考虑西部发展

  从上个世纪起,中西部的开发一直存在一个误区,即在产业调整上过分着重发展工业。兴办了工业企业,但并没有做好,反而产生了污染。一些地区在发展的经济过程中,并没有找到自身优势所在,盲目地“东施效颦”,夸大地承接东部和中部的产业转移,结果导致本地企业缺乏竞争力和优势。在资源整合和利用上,也没有进行可持续的发展、应用。

  田青认为,由于西部生态极其脆弱,因此在产业发展上必须走高技术路线,要兼顾生态,满足西部产业提升的愿望。而解决西部社会民生问题,一方面靠中央纵向的财政转移支付,另一方面也要靠东部地区横向的转移支付。

  北京大学中国地方政府研究院院长彭真怀提醒说,开发西部资源,除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外,还要实现社会公共事业均等化———从西部民众的教育、卫生、财政、社会保障状态来进行通盘考虑。不能等到出问题,再想起战略补偿。

  中国社科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魏后凯认为,尽管此前中央在政策面上一直非常重视西部的战略地位,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以及资金分配上,仍旧更偏重于东南沿海。

  “(如果)一味强调经济发展速度,一旦政策失衡,则有可能前功尽弃。”彭真怀说。(记者 张静)

编辑:马迪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