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探索“诚信评价模式”遏制招投标乱象

时间:2012-11-01 10:12   来源:经济参考报

  近年来,围标串标、评标不公、违法分包等问题在我国多地建筑交易市场上出现,由此导致工程建设领域的腐败案件及重大安全质量事故屡屡发生。记者近日在广州采访发现,针对这些招投标乱象,广州在建筑市场探索建立经济报价与诚信评价综合招标模式,诚信评价在交易竞争中权重分数占20%,督促企业提高工程建设水平,并助推治腐长效机制建设。

  当地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广州探索将诚信因素纳入交易竞争的做法具有借鉴和推广意义,建议上级职能部门协调解决诚信体系信息来源不足、跨区域信息无法共享等问题,努力推进全国形成共享、共认、共用的行业诚信评价平台,根治交易市场招投标出现的种种顽疾。

  交易竞争指标增加诚信评估分

  广州建设交易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0年,该中心年交易总额从186亿元上升到1525亿元,2011年参与投标企业数多达4344家。然而,工程建设领域规避招标、围标串标、评标不公、标后管理薄弱、违法分包等问题长期存在,由此产生的工程质量安全问题和商业贿赂问题难以解决。

  广州市建筑业联合会秘书长张田告诉记者,招投标交易市场乱象的症结在于,以单一经济报价定成败的评标模式导致企业中标的关键只是做好投标价 ,其他方面表现“忽略不计”。因此不肯增加人力物力投入甚至偷工减料、转包挂靠的企业,反而在投标时可以低价中标,长此以往建筑市场上将充斥劣质企业,工程建设质量安全无法保障。

  为从源头上解决这一问题,2009年7月1日开始,广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陆续推出施工企业、招标代理机构、监理企业等各类企业的诚信排名。与此同时,建设市场招投标经济报价权重降为80%,企业诚信综合评价分占20%,开始实现从单纯经济报价竞争向依靠企业实力竞争的转变,使得诚信排名对企业具有刚性约束力。

  据广州市建委副主任王宏伟介绍,这一诚信评价体系具有全面、量化、动态等特点。企业得分来自“市场评价”(30%)、“质量安全管理评价 ”(50%)、“建设单位评价”(10%)和“社会评价”(10%)四个方面。而评价数据来源多数来自职能部门权威数据,力求客观公正,如“市场评价”的业绩来自于交易中心储存的中标数据、“质量安全管理评价”的不良行为来自于招标监督机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等提供的监管数据。

  记者在广州市建委网站上看到,这一诚信排名每天都有所变动,因为系统每天都更新业务数据,并将数据变化反映到当天的统计排名当中去。王宏伟说,这是为了促进企业每天都要有好表现,才能为企业市场招投标加分。

  打击围标串标提高工程质量

  目前,广州已有1697家建筑企业、153家招标代理机构和138家监理企业纳入诚信体系。记者采访十多家建筑企业后发现,将诚信评价作为招投标竞争指标,不仅有效遏制围标串标等市场乱象,而且激励企业提高工程质量,对“源头治腐”起积极作用。

  ———建设工程招投标行为更加规范,弄虚作假、围标串标等行为受到遏制。据统计,广州市建筑市场招投标投诉数量逐年下降,从2009年的138宗下降至2011年的53宗,其中有效投诉宗数从31宗下降至16宗。

  广州市地铁总公司企业管理部总经理黄飞告诉记者,一些企业以前千方百计谋中标,拿到工程就调整造价、偷工减料去牟利,但加入诚信权重评标后价格优势小了,“围”也白围,“诚信分占20%,排名靠后的企业就算怎么虚假报价、围标串标,总分也不会比诚信评价前三十名的企业高。”

  ———推动企业转变“重经营轻管理”的思想,树立“管不好现场、得不到市场”的经营理念。2008年至2011年,广州建筑企业上报安全文明样板工地数据稳步上升,建筑工程结构质量评优申报个数从68个上升至119个。

  “以前经营是龙头,现在管理是重心”。广州建筑工程监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旭坦言,有工程才能养活员工,所以很多企业过去重经营、轻管理,但诚信体系实施后,现在派去投标的人少了,现场管理的人多了。而且企业不敢“重大品牌轻小项目”,因为小工地出了问题同样扣分,企业不能只重视“明星工程”忽视小项目。

  ———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水平有所提升,建筑工地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广州市建委提供的数据显示,近三年来,责任事故死亡人数分别是7人、7人和2人,低于安全生产考核控制指标的11人。

  “以前工地经常出现围墙缺口、无证上岗、验收手续不全之类的问题,我们管起来困难,但现在不一样了。”作为市场“东家”的广州市项目办行政部部长饶瑞形容说,诚信体系是长期管好质量安全的一张“好牌”,“以前说安全管理很少人听,现在我一发现问题,承包工程的老总们不想被扣诚信分,就赶紧来我这里解释、改进。”

  交易市场诚信体系有待完善协调

  业内人士认为,在部分地区交易市场诚信缺失、信息扭曲的背景下,广州探索诚信评价体系缓解市场乱象的做法值得借鉴和推广。但由于建筑市场跨区域开放,目前这一诚信体系建设面临本地诸多职能部门及外地企业信息难共享等发展瓶颈,建议上级相关部门加强协调规划,进一步完善诚信评价体系,确保市场良性运转。

  一是和建筑业相关的职能部门应尽快建立和诚信体系的信息共享机制。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诚信体系内企业信息主要来自建设、质监等少数部门,工商、税务、金融、司法、纪检等仍未与体系实现资源共享。广州市民营企业商会副会长梁亮建议,建筑业相关部门应逐步建设和完善信息共享平台体系,使企业得到准确的全面综合评价。

  二是减少和杜绝人为主观因素,确保诚信体系更加公开公正运行。部分企业家向记者反映,诚信评价中部分数据存在较强人为因素影响,如工地管理主要靠质监站人员打分,“关系好的给分高,不熟的给分低,评分的人权力较大,可能造成新的寻租空间。”

  广州市建筑业联合会副秘书长许决华认为,防范此类寻租风险须尽量标准化评价标准、简单化评价表格,减少人为因素,同时要引入第三方监控,受理对评分有异议的投诉。

  三是推进各地交易市场诚信体系的协调与整合,逐步探索建立全国统一的同行业企业诚信平台。诚信评价体系是区域性系统,但建筑业却是开放性行业,本地企业在外地表现及外地企业在外地表现的数据都较难纳入这一体系,影响了最终评价和排名的真实性与权威性。

  “每年有几千家市外建筑企业在广州参与交易,光靠我们调查他们在外地的表现绝不可行。”广州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副主任张念华告诉记者,期望国家相关职能部门能协调有类似交易市场信用建设的城市与广州实现信息互认共享,逐步推进全国统一平台的建立。(记者 詹奕嘉)

编辑:雍紫薇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