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年前860米的赤峰路一条街,最初产值10亿元,到如今拥有设计企业1700家,从业人数超过3万的创意集群带,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已逐步打造成为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高地。记者日前获悉,2011年该区域总产出预计突破180亿元,超过五角场商圈,2015年将达300亿元。
如何将高校学科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环同济的成长堪称模板。20多年前,同济大学毕业生在学校周边安营扎寨,起初被认为是一群学生的“小打小闹”。然而,短短几年,经过杨浦区厂房置换、旧区改造等多种方式的“腾笼换鸟”,如今已扩容为上海市首批示范创意产业聚集区。地域范围更是由当年的“一条街”,演变成以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为核心,包括密云路、中山北二路、江浦路、控江路、大连路围合的产业带。
由于区内起初集聚企业大多由同济师生创立,故被称为 “同家军”。因派工程顾问公司就是其中的一员,公司负责人说,这个地方思想活跃,各种新项目集聚,进而形成资源和人才的集聚,从而衍生出产业发展的良性链条。据了解,目前国内中小城镇规划、大型景观设计,近一半源自这里。
自主创业,自然集聚曾是“环同济”最大特点,但这正在改变。
去年,同济大学联手杨浦区,成立环同济设计创意集聚区开发建设公司,推进大学校区、产业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联动”。杨浦区科委负责人表示,近两年,园区内个别企业有转移到市中心地段的想法,因而“环同济”的服务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以留住和吸引更多企业。
公司成立后第一个大动作,是将原上海巴士一汽停车场打造成环同济核心项目“国际设计一场”,首期工程同济大学设计创意产业办公楼去年4月竣工,二期工程将原机械修配车间改造为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大楼,将于今年7月竣工。公司副总经理奚荣庆表示,未来入驻这里的企业将经过精挑细选,能够引领园区发展的特色产业和知名企业。
记者在现场看到,三期工程工地已围好护栏,近日将破土动工。据了解,三期工程将着力打造一座学科链与产业链紧密对接的国际设计创意中心,涵盖设计教室、教研中心﹑创意实践中心、设计博物馆﹑展览厅廊﹑上海市国际设计大师培训中心﹑国际设计组织和机构办公楼和代表处,以及设计创意的技术经济﹑法律产权和都市生活支撑等多项功能。
“环同济”发展一直面临着产业不平衡的问题,区内重点产业为现代设计、节能环保、工程咨询等,其中现代设计产业居于龙头地位,而在文化传媒设计、工业设计、时尚消费设计等领域几乎是空白。“不足和空白说明我们还有很大潜力”,奚荣庆说,“十二五”期间确定产值翻一番的目标,就是因为找到了城市建筑规划设计之外,推动园区发展的第二台发动机。
经济圈内国际性企业缺乏,本土企业承接的国际性业务偏少,也一直困扰着园区发展。去年,中意两国国家级设计创新研发中心和服务平台 “中意设计创新中心”落户园区。杨浦区科委负责人表示,该中心集设计教育、研发孵化、国际交流、活动展览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将吸引中意两国50多家建筑、城市设计、工业设计、时尚、数字媒体等企业入驻并形成产业集群,推动“环同济”提升能级。(记者 刘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