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全方位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建设

时间:2012-02-09 11:05   来源:国际金融报

上海虹桥商务区

  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2012年度的主要目标:

  ●重点确保全年商品销售总额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

  ●货物贸易总额增长10%,服务贸易总额增长15%,对外直接投资增长10%以上

  ●利用外资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质量,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50家

  据新华社2月7日报道,在日前举行的上海市政府工作会议上,上海市副市长艾宝俊表示,“上海今年将在搭建大平台、服务大市场、推动大开放、优化大环境上下功夫,全方位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建设。”

  新华社援引艾宝俊的话公布了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2012年度的主要目标:重点确保全年商品销售总额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货物贸易总额增长10%,服务贸易总额增长15%,对外直接投资增长10%以上;利用外资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质量,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50家。

  “这是比较切合实际的发展目标。”2月8日,上海市政府的一位离任参事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这些目标和举措都基于上海在港口、航运、乃至金融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并朝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最终目标前进。

  据去年6月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商务委主任沙海林的表述,“2015年,上海将基本拥有比较完备的国际贸易中心核心功能框架;2020年,上海将计划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现代服务业发达,万商云集,服务长三角地区、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与国家经济贸易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贸易中心。”

  找准定位 着力“三点”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建设2009年3月正式升格为国家战略之后,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提法也被广泛讨论,甚至有专家认为,横向比较伦敦、新加坡等城市,作为中国最大的港口城市,上海同样拥有丰富的内河航运、海运、陆路运输、航空运输等方面的资源,在发展金融中心的同时,也适合建立国际贸易中心。数据显示,去年上海海关监管进出口货物首次突破8000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18.6%。

  从2010年起,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就不断有新的动作。比如去年12月底,据《人民日报》报道,由商务部、科技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上海市政府共同合作的中国博览会会展综合体、上海市国际技术进出口促进中心和中国(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平台就同时启动,标志着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步入新的阶段。

  2012年,上海也已确定继续发力建设国际贸易中心。艾宝俊表示,今年将在形成多层次共建机制的基础上,依托浦东“三港三区”、虹桥商务区和后世博园区等空间载体,推动国际贸易中心“十二五”规划的十大平台逐步落地。

  “‘三港三区’实际上展现的是上海对外贸易方面的优势,虹桥商务区吸引更多的是长三角的企业家和消费者,世博园区一直是上海的城市名片。着力这三点,是找准了贸易中心建设的定位与目标。”上述离任参事认为,“但推动十大平台建设,仍需要时间打磨和考量,不能未加考虑地快速出台。”

  推动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建设

  在确立依托浦东“三港三区”、虹桥商务区等空间载体,推动国际贸易中心“十二五”规划的十大平台逐步落地的同时,艾宝俊还提出,将推动钢铁、有色、铂银、化工、石油、汽车等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建设,提升对周边区域辐射力。

  “从历史上看,上海一直是制造业强市,出现过不少优秀的制造业企业。”上述参事告诉记者,“但近年来,上海一直在谋求转型,专注服务,传统产业企业也‘越走越远’。但从其他世界贸易中心城市的发展来看,一定比例的工业产品的交易在贸易中必不可少。同时,就上海自身而言,我们既有宝钢、上汽、高桥炼化等大型企业,也有大大小小非常多的钢材、有色金属等贸易企业,还有黄金期货交易所等金融平台。所以,在官方层面推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可谓及时雨。”

  区域专家徐长乐认为,此举首先将集中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贸易资源,因为,上海的航运资源、港口资源优势非常明显,“可以说是天然的、不能为贸易企业所忽视的优势”。其次,在形成知名度和交易量后,上海未来将逐渐形成国际性的交易平台,尤其是中国一直是铁矿石、进口汽车、化工原料等的需求大国。“同时,上述交易平台将与去年成立的舟山新区相呼应。”徐长乐称,因为,舟山新区也曾提出过“大宗商品运输港口”的说法。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媒体2010年曾分析,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和虹桥商务区将成为贸易中心建设东西互补的两个“着力点”。在艾宝俊的表述中,上海综合保税区和虹桥商务区不出所料地被提及,但定位目标也更为具体:建设消费品和重要工业原材料的进口基地,扩大上海在全国的进口比重。

  “这是一个相对比较新鲜的提法,也在意料之中。”徐长乐对《国际金融报》记者分析,“比如,当初虹桥商务区国际贸易中心的定位中,就曾有过‘国际采购中心’的提法。”

  推进建设贸易翻译基地

  对于在上海从事出口贸易生意多年的江苏人张先生来说,他最乐于看到的一条信息就是电子商务,“这一方面是外贸出口企业的发展方向之一,更能节省成本,推广自己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买家前来进行业务洽谈。”

  艾宝俊提到,将全年支持打造5个以上交易额过千亿元的大型电子商务平台,培育15家以上年收入过亿元的全国知名电子商务企业和2至3个电子商务集聚区。艾宝俊称,上海将加强国际设计和贸易促进中心建设,提升出口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建立部市工作会商机制,完善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政策保障。

  在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2012年度的主要目标中,艾宝俊还提出,上海将开展新一轮服务外包重点企业和专业园区认定工作,构建服务外包信息平台,筹建上海市服务外包企业协会;推进建设国家文化服务贸易翻译基地。

  “仅从‘贸易翻译基地’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上海对贸易中心建设的诚意。”张先生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在他多年的经历中,“似乎是首次听到这样的说法”。

  “现在,最关键的就是将这些举措落实。”徐长乐建议,“在部分举措内容中,可出台相关的细则,给出更明确的目标和说法。”

  “上海正面临外界所谓的转型‘阵痛期’。”徐长乐对记者说,“就2011年的GDP看,仍将在全国处于倒数位置。在固定投资等增速将继续低迷的情况下,贸易发展方面的举措已不光是为了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还可能为上海经济提供新的发展方向,并最终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航运中心建设提供新的动力。”

编辑:王君飞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