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二手房最高跌15% 豪宅打出降价甩卖标签

时间:2011-11-08 10:41   来源:北京晨报
<style type="text/css">

</style>
<p>  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 上海二手房指数办公室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今年10月,上海二手房指数为2597点,这是二手房指数13个月来首次下跌。在成交量和单价持续下滑的同时,某些大户型房源降价幅度更是高达15%左右。</p>
<p>  八佰伴是上海浦东非常繁华的商圈,坐落着五六个沪上知名楼盘。中介公司以往都非常热闹。也许是工作日的缘故,这些店面还挺冷清。</p>
<p>  据了解,上个月,这家门店只成交了一套二手住房,是一套户型比较小的学区房,成交价和原先相比,已经做了5%的降价处理。这也反映了上个月上海的二手房交易情况:挂牌的二手房房源明显增加,但是成交量却大幅下滑。</p>
<p>  昨日,记者采访了不少中介公司,他们表示,由于新盘打折力度大,大多数买家即使有刚性需求,对于二手房跟风下跌还是有较高期望的。有些购房者的议价空间甚至已经达到10%到15%,而现在上海市场二手房的降幅仅为5%左右,所以买卖双方的预期目标还不能达成一致,从而造成了成交量惨淡的现状。与此相比,某些地区则出现了房价大幅下跌的情况,最大幅度达到了15%,这些房源以中心城区高端住宅的大、中户型为主。据了解,不少房东都是浙江籍商人,因为资金回笼的需要,不得不通过抛售住宅来获取现钱。</p>
<p>  目前,上海外环以外二手房单价和中心城区的高端住宅降幅明显。有几套豪宅都打出了“降价甩卖”的标签。同时,市区周边其他住宅的挂牌价基本没有变动。</p>
<p>  部分业内人士表示,如果新盘打折促销日渐普遍,而未来数月二手房成交量仍然持续低迷,上海二手房市场很有可能出现更大范围和更大幅度的降价情况。值得一提的是,眼下,限购限贷的政策还不会放宽,所以从这个月开始,上海或将继续领跌二手房市场,这也是目前房市的大势所趋。</p>
<p>  <strong>■相关新闻</strong></p>
<p>  <strong>南京 十月退房创下半年新高</strong></p>
<p>  记者昨天从南京市房管部门了解到,10月份南京新增期房退房53套,创下了今年下半年以来单月期房退房数量的新高,上述期房退房的价格普遍都要比售楼处现在的价格高,据房管处工作人员介绍,这些退房除了少数是因为质量问题之外,大部分还是因为价格的原因。</p>
<p>  统计显示,11月和12月南京全市将有67个楼盘推出1.15万套新房源,相关房产专业人士认为,开发商在完成全年任务和认购量停滞不前的双重压力之下,降价是必然的选择,今年年底南京房价或将下降5%左右的水平。</p>
<p>  <strong>杭州 多楼盘房价低于9000元</strong></p>
<p>  近日,素有二线城市、一线房价的杭州楼盘急剧降价震撼了当地楼市。昨天,记者在杭州下沙的观澜时代售楼处了解到,这个楼盘以前的开盘均价都是1.2万以上,前几天新楼盘开房开出了团购活动,最低起价8968元/平方米,活动当天销售了102套。</p>
<p>  目前,杭州多个楼盘推出低于9000元/平方米开盘价,降价幅度都在3000元左右。业内人士认为,楼市金九银十的疲软、资金链持续紧张是开发商降价促销的原因之一。在开发商降价销售中也引起一些之前业主的退房或者要求找差价的风波。</p>
<p>  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p>
<p>  <strong>■新华时评</strong></p>
<p>  <strong>调控是要抑制投机投资行为</strong></p>
<p>  广为关注的商品房价格,近一个月来开始松动。一些城市商品房销售出现量跌价滞甚至量价齐跌现象,关于房地产开发商转产、出售的消息也陆续传出。这些现象似乎意味着,房地产业发展开始陷入困局。已有的调控政策措施还会持续吗?回答应当是肯定的。</p>
<p>  楼市出现这些现象,自然与宏观调控有关。最直白地说,是被称为“史上力度最大”的调控措施终于见到明显效果了。从去年4月中旬起,政府调控措施几番加力,原因主要是一些城市上涨过快的房价牛劲十足,边调控边上涨,调控政策措施几次陷入“空调”危境。现在,调控终于见到明显效果了,但还只是在个别一线城市,而更多的地方还没有动静。这种情况下,如果停止调控,就会功亏一篑。</p>
<p>  政府对房地产市场实行的调控,不是针对房地产开发和合理消费,而是要抑制投机投资行为。不少城市商品房存量连年上升,许多高价位楼盘售罄几年却仍有大量房子维持毛坯。诸多现象都说明,投机投资行为推高房价是不争的事实。从根本上来说,正是过热的楼市投机投资行为抑制了居民自住自用需求,透支了房地产开发的利润。</p>
<p>  房地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需要相应的消费能力、消费意愿作为支撑。房价长期超过普通居民的承受能力,不能说房地产业发展是健康的。当前,房地产调控正处于关键时期,坚持调控不能动摇。只有房价回归到合理水平,楼市存在的问题才能真正解决。另一方面,应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针对房地产业本身和上下游产业面临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减少不良影响。</p>
编辑:王君飞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