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的背后,一个“新经济体”的轮廓正逐渐清晰
“世界工厂”珠三角正经历一场巨大的产业转型升级试验。人们期待着一种“内外兼修、自主创新和低碳环保”的“新经济体”能从这里诞生。“这个经济体的外部形态应该是一个‘微笑曲线’,嘴角上挂着掌控全球制造业制高点的自信。”有人描述说。
“新经济体”雏形
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滥觞的背后,一个“新经济体”的轮廓正被反复勾勒。
佛山市市委书记陈云贤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概括说,佛山正依稀呈现五种令人满意的转型路径:一是双转移、“腾笼换鸟”的路径;二是招进大项目、形成产业结构优化的新兴产业集群的路径;三是科技进步、自主创新的路径;四是借助金融手段促进产业高地发展的路径;五是“四化(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和国际化)融合、智慧佛山”的路径。
官方资料显示,“腾笼换鸟”后的佛山正在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南海区的罗村,大量的陶瓷产业转移后,引进30多家LED(半导体照明)企业,形成了灯饰会展业;台湾的奇美、国内的一汽大众以及液晶电视的第三代等高端制造业的代表项目也进驻佛山;目前落户佛山的世界500强企业超过47家,项目投资超过87个;国内的500强企业超过99家,项目超过167个。
过去几年,佛山一直是珠三角经济的领跑者。2009年佛山GDP增长13.5%,人均GDP也率先突破了1.15万美元。在陈云贤看来,“佛山未来要继续领跑珠三角,就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9月28日,《广东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印发给珠三角各市。《规划》认为,广东目前已具备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但与真正的“现代产业体系”尚存距离。《规划》提出“以培育广东现代产业500强项目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抓手”,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实现“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广东服务”转型。
但广东省的学者们更倾向于用一种形象语言描述珠三角“新经济体”的特征:“多培育几个深圳华为、中兴这样的民营跨国公司。”
1987年末,贵州人任正非在深圳蛇口的民房里创立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2008年,凭借1737条国际专利,华为公司成为全球专利权排名第一的公司;2009年,华为的合同销售额超过了300亿美元,财务结算的营收也超过了200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二大电信设备供应商,直逼全球第一宝座。与此同时,与华为同在深圳的中兴通讯公司,也在2009年成为全球第五大电信设备商。
华为和中兴的成功,让珠三角乃至中国真正拥有了全球一流的跨国公司。某种意义上足以为珠三角的深度转型、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提供精神动力。毕竟,这两家公司算是当前珠三角产业升级最得意的代表作。
此外,以新能源汽车引来全球广泛关注目光的比亚迪,以及“现今中国最成功的互联网公司”腾讯,都成为人们勾勒珠三角新经济体印象特征不可或缺的元素。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采访时曾指出,拥有跨国公司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区域在全球产业格局中的竞争力。“以往中国跻身世界500强的企业中,大都是石油、银行这类资源型垄断性行业,说明不了问题;如果中国的高端制造业也能跨入世界500强行列,则是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