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1月27日电(记者李荣)温室大棚开工建设仅百多日,绿油油的种苗便已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这真是上海速度。”在上海对口支援都江堰灾后重建、打造10万亩生态农业集聚区的建设中,核心区温室大棚的出苗速度让人印象深刻。
一年半以来,都江堰生态农业的“蓝图”越来越清晰,上海的产业援助已向双方的产业合作延伸,用上海市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指挥部负责人的话来说,是为灾区构建长效的“发动机”。在农业集聚区加紧建设的同时,上海还为都江堰开通了远程农技培训平台,并为都江堰优质农产品进入上海市场开辟“绿色通道”。
不误农时早出苗,是“信心工程”
“上海农业可以为都江堰灾区做些什么?”见到灾后都江堰处处被毁的田地和农业设施,上海市农业部门的负责人“请战”心切。经过考察和交流,在上海对口支援都江堰灾后重建的项目中,打造10万亩生态农业集聚区的工程被列为“重头戏”之一。
在这个大的集聚区中,将率先建设一个核心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由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上海浦东孙桥现代农业园区负责援建。上海市农委负责人说,救灾援助,最重要的是让灾区农民尽早恢复生产,走出阴影,并由此引导他们走上现代农业的发展之路。“不误农时,让援建项目尽早出苗”,成为农业园区建设的一大目标。
一场“攻坚战”开始了。经过严格和规范的程序,完成了园区的规划编制与可行性研究,再通过政府的正式审批,园区“红线”确定了下来。为了不误农时,在开春之后给灾区农民送上优质的种苗,各方专家决定园区建设走一条“超常规的路”:先建设用于种苗工程的温室大棚,后建设园区;先建设用于生产的温室设施,后建设道路、沟渠等基础设施;待温室大棚初步具备保温功能后,第一时间着手育苗生产。这同时也意味着建设者们超常规的付出,不少人牺牲了一个个节假日,在工地上出力出汗。仅仅100多天,温室大棚里已可见到一排排绿油油的种苗了。许多人都感慨地说:“这真是上海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