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煤炭资源整合中,山西一名煤老板放弃了小煤矿,转而投资做起了一家农业养殖公司的董事长。据说,他养的鸡、鸭数量庞大,被人称为“鸭司令”。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个前煤老板说了句“靠资源吃饭不长久,现在,才心里踏实”的话。
我不知道,这个煤老板是否由衷地说出心里话,但从报道来看,不像违心说话。目前,煤矿事故频发的山西省痛定思痛,下决心整合全省的煤炭资源,向带血的GDP说“不”,但也因此引起了相当多的争论。比如,有人认为这是又一轮国进民退,是产权制度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方面的倒退;也有人认为地方政府出台政策进行如此强有力的整合,而不是采取市场自由竞争手段,是早已过时的“计划经济”观念在作怪。
其实,不管其他经济领域是否有国进民退,这样做究竟好不好,这些都可以商榷。单就煤炭资源整合而言,针对有关国进民退引发的争论,山西省曾出面解释说,不是简单的国进民退,而是煤炭产业的优进劣退。应该说,对于一度沸沸扬扬的舆论而言,这样的解释来得有点迟缓。但其表达的意见,还是具有相当说服力。
曾几何时,有水快流、大干快上的理念,让沟壑纵横的山西一时间小煤窑遍地开花。对于当时不富裕、欠发达的地方经济和贫穷落后的百姓生活而言,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随后,矿难频发、官煤勾结等等问题,引起了更多的发展困境和社会追问,光是在矿难之后撤几个官员,消解一下民愤,这样做,仿佛陷入了恶性循环和历史怪圈,还有什么更积极、更有效的办法吗?
与此同时,在公众视线和印象里,“煤老板”越来越成为一种穷得只剩下钱的暴发户、加剧社会分配不公、带有负面影响的标签。北京高档楼盘的销售人员最怕煤老板,不是因为他们财大气粗,也不是因为他们购买力超强,而是因为很多煤老板来买楼,经常用私家车拉来一车车的现金,结果,售楼处不得不联系安保力量帮助煤老板先将现金存进银行,再让他们手持银行卡来买楼。而在国际性车展上流传着这样的故事,一辆标价百万元的高档汽车面前,一个人说“我买了”,销售人员请他办手续,他挥挥手说:“不,我不光买这辆车,还要买那个人。”销售人员一看,原来是汽车旁站着的美女车模。说这话的人,也是煤老板。
在煤老板高调张扬地出现在各大城市的高档消费场所的时候,也有人发出疑问:世世代代沉睡在国家土地下的能源,换来了个别人的财富暴发,这种现象对于一个追求公平正义的社会有意义吗?所以,在此次煤炭资源整合里,一个最基本的公众期待就是,首先要减少事故,同时也要减少社会观感不佳的煤老板现象带给社会的不良影响。
其实,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中,我们发现,很多国家在能源开发上都有着严格的管制和限制措施。而设置一定的门槛,由大企业来进行相关开发,既保证了行业的技术、设备、产品、资金的安全、有效运行,也为政府监管降低了难度。在矿难频发的现实面前,在一个追求进步的社会里,也必然会通过优胜劣汰来实现安全、文明的时代渴望。尽管这会涉及艰难复杂的利益调整,但这样的代价,相信是社会和政府部门愿意付出而且必须付出的。
煤老板变身“鸭司令”的新闻,也传达出这样的信息,山西一些地方在出台政策,帮助煤老板的投资向农业等领域转移。少了几个社会影响不好的煤老板,多了几个养鸡养鸭的农业企业负责人,这是不是一种社会景象的变迁呢?曾经引起公众困扰的素质不高、发横财、以悍马美女示人并且经常与地方不法势力勾结的煤老板,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是不是一种转型的进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