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良种,拓宽市场
投资陵水县的苏宝同先生,在台湾的家族企业经营建材,从未涉足农业。二十几岁时,他来海南投资荔枝园和园艺业。家人抱着年轻人做点事总比不做好的想法,让他出来闯荡闯荡,长长见识,以为他短则两年,长则三、五年就会跑回去。没想到他不仅坚持下来,而且事业越做越大。他引种台湾改良的“三月红”、“玉荷苞”等荔枝品种,前者比普通荔枝品种上市早一个多月,占尽市场先机,后者果肉厚实,核小或无核,口感鲜嫩甜美,独特的风味使它一上市就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供不应求。苏宝同还引进南美的马拉巴栗、非洲的泽米叶天南星、台湾的蝴蝶兰等园林花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成为陵水一带远近闻名的地主加财主。
来自台湾彰化的台商施火烈先生农科班出身,他在澄迈福山镇创立正一农庄,从台湾引种珍珠番石榴、番荔枝、莲雾等热带水果品种,在200多亩土地上辛勤耕耘,不到4年就收回了全部成本,成功复制了台湾的精致农业模式。由于番石榴等种植发展较快,市场价格逐渐下降,施火烈又替代引进印度大枣和巨峰葡萄获得成功。他的水果特别讲究品质,无须上市销售,在生产基地就被预订一空。
台商投资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一方面他们向当地农民推广种苗,另一方面向农民传授种植技术。在台资企业的投资经营中,海南农民获得了就业机会,开阔了视野,转变了传统种养观念,他们纷纷效仿台商种植,使台湾优良品种落地生根。海南省农业厅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海南种植水果1507.5平方千米,产量160万吨,其中六成是台湾的优良品种。客观而言,海南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台资农业企业在其中的作用功不可没。如在台商洪肇铭的带动下,短短十多年间,台湾优质芒果品种基本上取代了海南原来的本地品种,台湾芒果栽种面积由最早的2平方千米发展到了目前的200平方千米。
除从事农业种植的台商外,从事海水养殖和加工的台商也不遗余力地推广各种鱼、虾、鳖苗的养殖,推进海水养殖的产业化经营。琼海长坡镇原来没有养虾业,台商李文源在此投资海水养殖后,招募当地村民到企业打工,学会技术的农民很快也走上养殖之路。镇上一批农户靠养虾赚钱盖起了新楼,被人们趣称为“虾楼”。来自澎湖的台商吕梁鉴先生是大东山养殖场的董事长,1988年到三亚投资海水养殖,现在企业已经成长为中国最大的珍珠养殖基地,他同时大规模经营鲍鱼养殖。该养殖场附近的黎族青年以前在他那里打工,后来回家自己创业,近几年陆续建立起自已的鲍鱼场。吕梁鉴说他投资的最大成果,不是自已赚了多少钱,而是他的养殖技术,让一些黎族村民摆脱了贫困。
据不完全统计,台资农业企业从台湾引进优质种苗已达80余类500多个品种。仅此就为海南农业升级节省了难以估算的研究资金和至少8~10年的研究周期。在台湾已是“夕阳产业”的农业在部分产业外移后,部分资金、人才转向新品种的研制开发,进一步革新管理技术,带动台湾农业产业升级,琼台农业都成为受益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