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实现“大三通”后,ECFA协议今年年中在重庆签署,台商与内地的“生意场”一下子接在一起。正在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和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重庆,迅速“反应”后拿出一系列诱人的政策,成功地吸引了台商投资目光,率先与台企实现深度合作。重庆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会长黄锦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重庆如今的“政策洼地”效应,正吸引着越来越多台商的加入,“接下来由我牵线,让台湾小企业也来渝‘沐浴’政策,一起发展。”
187户台企花落重庆
台湾IT产业以重庆为承接地,逐渐有部分企业在重庆落户开厂,这其中就有全球笔电代工巨头富士康,广达,英业达等。本月初,台湾IT教父施振荣创建的宏碁品牌,又将其全球制造基地和国内第二营运总部搬来重庆,从而刺激了新一轮的代工厂和零部件配套企业入渝步伐。据统计,截至目前,重庆市场已有187户台资企业正式落户,总投资金额达13.05亿美元。记者了解到,成功举办了两届的“重庆·台湾周”也成了台资入渝的重要平台,今年的活动周上,包括两江新区、涪陵区、江北区、大渡口区等市内12个区县与来渝台商签下了18个合作项目,投资总额达到152亿元。
“重庆·台湾周”刚刚结束一个月,本月20日,重庆市工商局又出台了21条最大限度放宽台资企业在渝投资发展的若干意见。借着这些政策,台资企业进入我市的门槛大大降低。其间,台湾医疗服务企业等多个团队曾“组团”来渝考察过投资环境,纷纷加快步伐寻找来渝合作发展的机会点。
“相比内陆其他城市,重庆为台商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同时拥有万州工业园区、长寿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4个国家级开发区。”重庆市经信委副主任吴光接受采访时说,重庆每个区县都下属有一个工业园区,这为台商投资发展提供了不错的平台。重庆城市综合实力的增长、物业环境的大大提升、人才的储备以及高速增长的经济氛围等条件,都成了台商来渝投资的理由和“砝码”。
吴光表示,台商投资既做大了重庆经济总量,还为其他企业制造了许多新的经济增长点。
台湾“小企业”跃跃欲试
和大中企业“相中”重庆市场并采取行动比起,台湾小企业目前还未见动静。重庆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会长黄锦勋觉察到台湾小企业在重庆的投资商机,来渝18年的黄锦勋最近正在积极地邀请小企业加入重庆。
“重庆不缺政策,小企业由于‘体态娇小’,来这里发展会比大中企业还游刃有余。”黄锦勋称,2009年重庆惠台8条政策出炉后,重庆市为吸引台资企业投资,又不断地添加“砝码”。本月20日,随着市工商局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台资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台资企业不仅加快了进入重庆市场的步伐,对于已在重庆落户的台资企业也是一个利好消息。
此外,为了扩大吸引外商投资的渠道,重庆市工商局进一步放开了台商的注册限制。其中一条是,允许境内自然人、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个体工商户与台湾地区公司、企业、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在渝共同投资设立合资、合作企业。这意味着,重庆个体户能与台资企业进行自由合作。同时,有困难的新办台资企业可延期半年开业而不被吊销营业执照,通过申请商(字)号预保护台湾老字号被人抢注的风险也大大降低。
黄锦勋分析,除了台湾大企业来重庆投资外,小企业甚至个体户来渝发展正是时候,他希望台湾个体户能在重庆设立企业。“重庆作为最年轻的直辖市,拥有很好的投资环境,在地理位置、水陆空交通、人才储备、政府重视等方面都对台商有很大的吸引力。”(记者 谭亚 实习生 任思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