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两岸签署货币清算合作备忘录,两岸货币清算机制水到渠成。香港《大公报》9月1日发表评论指出,以后两岸经贸来往可不必再由美元结算,不仅节省汇兑成本,更有助于岛内金融业开拓人民币业务,可谓双方金融交流的又一历史里程碑,标志着两岸经济合作将迈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评论摘编如下:
上月两岸交流“双喜临门”:先是上旬在台北举行的第八次“陈江会”签署了《海峡两岸投资保护与促进协议》,为两岸工商界创设了良好的营商环境;昨天两岸又签署了货币清算合作备忘录,以后两岸经贸来往可不必再由美元结算,不仅节省汇兑成本,更有助于岛内金融业开拓人民币业务,可谓双方金融交流的又一历史里程碑,标志着两岸经济合作将迈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与两岸签署投保协议一样,两岸建立货币清算机制也经过了长达两年的协商和洽谈,正是“有志者事竟成”,无论遇到多大的分歧,两岸本着为人民谋利的最高宗旨,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题,跨过了一道又一道障碍。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两岸就开始了经贸往来,但唯独金融业,由于是敏感的特许行业,加之当时两岸关系起伏不定,台海局势动荡不平,大陆方面和台湾方面对合作事宜均存顾虑和戒心。然而,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两岸金融滞后势必掣肘两岸经济合作。
去年两岸贸易往来高达1600亿美元,双方经贸关系已是密不可分,但结算汇款却仍要假外人之手,让不少台商抱怨不已。因此,昨天有台商以“久旱逢甘霖”来形容两岸货币清算机制对商界的重要性,一点也不夸张。以前岛内商家汇款到大陆,必须先到岛内银行把新台币兑换成美元,岛内银行再把美元汇到大陆的银行,然后再转成人民币。如此既增加了汇款成本,又要承担美元币值的波动风险。因此,两岸建立货币清算机制已是刻不容缓。但由于事涉复杂的金融规定和相关法规,建立货币清算机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两岸有关部门酝酿已久、详细规划、循序渐进,为两岸金融合作准备必要的“软件”和“硬件”。
国民党当局于2008年5月20日重新上台,并致力改善两岸关系,隔天即修法开放人民币在台湾兑换。2009年两岸相继签署了金融合作协议、金融监管合作备忘录,但使两岸金融交流得以进一步提升,还要归功于2010年两岸签署的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当中针对两岸银行进入各自区域设分行,两岸有关部门均大开绿灯。迄今,大陆已批准10家台资银行在大陆设立分行,其中8家已开业、一家获准开办台资企业人民币业务。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也于月前在台北开展业务。两岸银行互设银行,不仅可为各自的在地企业提供更好的融资服务,更为两岸建立货币清算机制提供了“硬件”。万事俱备,两岸建立货币清算机制也水到渠成了。
两岸货币清算机制不仅为两岸经贸结算提供更多币种,还为岛内金融机构带来人民币业务的广阔市场。由于岛内市场小,银行多,竞争大,金融业获利不佳,而开拓颇具潜力的人民币业务显然是台湾金融机构突破瓶颈的良策。
两岸本就是一家,正是“肥水不流外人田”,以自家货币结算,毋须让美元再赚一手。两岸建立货币清算机制将创造双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