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实施一年多来,成效显著,不仅对增强台湾经济竞争力、促进岛内就业、造福岛内基层民众发挥积极作用,而且对推动两岸经贸形成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格局,为两岸携手参与国际竞争、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撑。
ECFA效应惠及台湾民众
虽然已在福州扎根十余年,但是台商黄国洲过去只是将大陆视为生产加工基地。他的福建泰兴纺织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出口的纺织品。和许多台商一样,黄国洲一直以代工生产模式经营企业:从欧洲接单,再从台湾进口原材料,到大陆生产,然后销往欧洲。“经营模式很简单,利润也不高,两年多前金融危机一来,订单立刻缩水20%,那一年企业差点撑不下去。”黄国洲说。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开始思索企业如何从代工模式转型,ECFA签署以后,企业转型之路变得清晰起来——转内销,把大陆从加工厂变成销售市场。”黄国洲告诉记者。
黄国洲第一次将开拓市场的目光投向了大陆。“以前台湾纺织品原材料进入大陆的关税,根据产品类别的不同,大约在5%~30%之间;而ECFA实施之后,纺织产品的关税大都降到了10%以下。”黄国洲说。
ECFA后关税门槛降低,使原本出口欧洲的纺织品在大陆市场变得有竞争力,也给黄国洲带来了转型的机遇。黄国洲表示,未来5年企业的规划就是布局大陆市场,今年的计划是扩大产能,针对大陆市场设立研发设计中心。
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碧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黄国洲这种代工模式曾经是多数加工贸易台企的生存模式。ECFA的签署为台企创造了一个解困转型的机会。
ECFA拆除了两岸贸易障碍,削减了关税的束缚,增强了台商在大陆市场的竞争力,使台商更愿意聚焦在大陆市场,通过垂直或水平生产分工、合作发展品牌、合作制定标准等方式,走出为西方国家代工生产、赚取微薄利润的困境,推动台湾产业的转型。
除了大陆台商,ECFA还为台湾中小企业提供了商机。ECFA货物贸易早期收获清单中,大陆承诺对台湾降税产品的近一半属于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这些产品将因早收清单的实施而获得平均10%以上的关税降幅。
经营闽台小商品贸易的郑植升在ECFA实施后找到了商机,他在厦门经营一家名叫“台思味”的台湾商品专营店,专门销售台湾食品、酒类、茶叶、日用品等小商品,最近他和几位同行正在厦门筹划建“ECFA商品一条街”。
“今年上半年不论是批发店还是专营门市店,销售得好的几乎都是纳入ECFA清单的商品。”郑植升说,虽然只有一部分商品纳入ECFA清单,但这初现端倪的增长已经让他看到了ECFA的巨大“红利”。
同时,郑植升开始发展台湾商品网络团购。除了自己经营网店,他还挑选了几十个网络分销商。通过实体店加网络销售模式,郑植升最多一个月卖了1000多箱台湾竹炭花生。而这样的业绩,在郑植升看来,仅仅是ECFA红利的开始。
看准了ECFA实施后的市场,郑植升去年注册了自己的品牌,到台湾岛内委托厂商代工生产相关产品。他指着货架上的贴着“台思味”商标的饮料对记者说:“以前是台商在大陆生产,出口欧美,现在是两岸厂商合作开拓大陆市场、打造品牌、经营销售网络,这可能是ECFA时代两岸合作的新模式。”
台湾经济主管部门的调查数据表明,ECFA实施以来,仅台湾制造业潜在的中小企业受益者就有7.9万家,涉及86万从业人员。
ECFA后台湾早收清单产品原产地证书利用率稳步增加。在已知获得原产地证书且过去3年对大陆曾出口过早收清单产品的台湾厂商中,超过八成是中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