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举办的大陆展会中,“台湾板块”最吸睛。
广交会上,台湾展团由53家企业组成,设有67个展位,参展商来自北、中、南;海峡两岸纺织服装博览会上,有23家台湾本土企业及17家大陆台资企业参展,规模再创新高;“2012上海台湾名品博览会”,共有800家台湾知名企业参会,商品多多。
台湾元素跨海来,让展会更显热闹,参展台商的热情折射出的是两岸经贸合作大背景的变化。“台湾元素”加入,台湾产品、台湾创意丰富了大陆民众的生活,也为两岸企业合作、产业对接打开了一扇窗。
“台湾板块”人气旺
越来越多的台企愿意跨海而来,是被展会这个平台背后的大陆市场吸引,希望可以借力拓展商机。台湾纳金多利公司总经理李奇威今年参加广交会,签下了不少订单。他说:“岛内市场狭如浅碟,市场的压力是许多台商创业伊始就需面对的。展会搭建供需平台,是台商拓展大陆内需市场的一条便捷通道。”
数字的增加,得益于两岸经贸大交流大合作局面的形成。自2009年以来,台湾名品博览会在大陆举办了十余场,台北世界贸易中心董事长王志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想到大陆来的台湾企业越来越多,我们才想到要在大陆办名品展。ECFA正式实施,大陆确立的发展消费性内需、发展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业等重点方向,均将成为两岸合作新契机。”
展会上的台湾板块也往往是人气最高的。本届广交会上,会自己扫地的机器人,精巧锋利的大力剪刀,安全实用的厨房喷枪……刚在上海举办的台湾名品博览会上,酷似琴键的立体灯、厚度仅有4厘米的全球唯一磁浮系统风扇……台湾企业希望在大陆展会上把台湾的特色和美“压缩打包”带来,而这些台湾“智造”,也让大陆民众“惊艳”。
从“制造”到“智造”
大陆展会为台商了解大陆市场,找到大陆市场牵线搭桥,时至今日,每次展会上,都有不少台商现场签下订单。不过,随着两岸经贸交流的加强和深入,把商品卖到大陆已不是台商的唯一和最终目的。
“台湾智造”是台湾的优势,资金和市场则是不少大陆企业的优势,如果可以在展会上通过企业间“面对面”的交流,找到合作伙伴,显然是双赢。因此,在台湾展区,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台企带来的是创意和理念。上海名品博览会上,首次设立的“绿色贸易专区”里,呈现出生活与消费的绿色新趋势,为两岸企业的未来合作提供了方向性参考。广交会上文化创意的点子也吸引了不少大陆厂商驻足,探讨物化成商品的可能性。
对大陆展会同样有兴趣的还有岛内研发机构的学者,在海峡两岸纺织服装博览会上,就有来自台湾几所高校的专家,积极发布产学研新成果并实地与企业对接。
跨海而来的台湾元素对大陆企业而言,可能也意味着一次产业对接或是转型升级的机会。大陆企业很希望通过展会结识岛内企业,找到合作伙伴,共同研发、销售。对此,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副所长张冠华在接受采访时分析说,过去台湾的产业形态更像是一块“飞地”,自成一片,与大陆的生产体系联系不够紧密,两岸产业之间并未能形成合理布局。未来只有实现产业合作、合理布局,两岸才能真正做到优势互补,避免重复建设、过度竞争、产业内耗。这对两岸来讲才是真正的利好。
给大陆民众带来什么
台湾企业愿意来,大陆民众也愿意逛。大陆展会上的台湾展区往往是刚开展就出现人潮。在上海名品博览会上,不少接受采访的市民表示,跨海而来的台湾元素给他们提供了近距离体验宝岛生活的机会。而主办方在推介的时候也说:两个小时逛遍台湾,绝对值得!
的确,对于还没有踏上宝岛的大陆民众而言,台湾的商品、从台湾来的工作人员就是台湾,逛台湾展区就是宝岛游。一个展会,于企业而言,是捕捉商机;于两岸而言,就是一次彼此亲近了解的机会。
台湾人能不能来大陆参加展会,当年是个政治问题,可能会被判刑。现在,“资匪”、“与匪区贸易”已成笑料。但未来两岸企业能不能真正实现产业对接,跨海而来的台湾元素能不能更放光彩,还需努力突破。张冠华分析说:“实现产业对接,会涉及到重大项目或是优势产业,看似经济问题,其实如果没有政治互信,恐怕走不远。” (本报记者 李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