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讯 1991年12月16日,为了适应台湾当局授权成立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后的新形势,推动海峡两岸关系向前发展,国务院授权成立了专职处理两岸交流事务的社团法人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会”)。20年来,海协会秉持“促进海峡两岸交往,发展两岸关系,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宗旨,在中共中央和中台办、国台办的直接领导下,做了大量的工作,在两岸交流互动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对于推动两岸人民往来、增进彼此的了解、理解,推动两岸经济合作、实现互利互惠,推动两岸文化大交流、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确保两岸交流的正确方向及其秩序与效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没有海协会的特殊角色及其所起的作用,就不会有两岸今天的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局面的形成。
回顾这20年来海协会的经历,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海协会成立起到2000年5月约7年多的时间。这个时期两岸关系的特点是起起伏伏、时好时坏、欲进还退。海协会成立之初,与海基会在进行事务性商谈的过程中,历经曲折反复,磨合出“九二共识”(即:各自以口头表述的方式表明“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一互动的政治基础。其后,两岸两会先后进行了包括第一次“汪辜会谈”在内,各种层级的17次商谈和1998年10月的政治对话,签署了4项协议,对解决两岸交流中的具体问题,维护两岸同胞的正当权益,促进两岸经贸合作和各项交流的开展,起了积极作用。第一次“汪辜会谈”实现了两岸高层人士40多年来的首次会晤,迈出了“两岸关系发展中历史性的重要一步”。然而由于台领导人李登辉逐步背离“一中原则”,特别是其1995年访美期间大搞分裂活动,并于1999年汪道涵即将访台前夕发表“两国论”言论,致使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迭遭破坏与挑战,祖国大陆不得不同以李为代表的分裂势力进行坚决斗争,两岸关系陷入紧张状态,两会的制度性联系协商机制遂告中断。
第二个阶段从2000年5月到2008年5月约8年的时间。这个时期,由于公开主张“台独”的民进党上台执政,台湾内部“国家认同”矛盾、族群矛盾与蓝绿矛盾空前激化,两岸关系陷入空前不确定的动荡之中。民进党当局负责人陈水扁玩弄两面派手法,一面宣称“四不一没有”、“建立两岸和平稳定互动架构”,一面又大肆鼓吹“两岸一边一国”,积极推动“公投正名制宪”暨“法理独立”,使两岸政治互信的基础荡然无存,祖国大陆不得不制订《反分裂国家法》以为因应,两岸关系处于战争的边缘。在这种情况下,两岸两会的正常交往互动自然无从谈起。但基于维护两岸同胞的正当权益和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感,即使在两岸关系最恶化的时期,海协会也始终没有停止与台有关方面的联系与合作,相互协助处理两岸同胞交往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突发事件;没有停止与台湾主张发展两岸关系、反对“台独”的各党派、团体和各界人士的联系与交往。每当台湾遭受重大自然灾害,台湾同胞蒙受重大生命财产损失,海协都会及时致函海基会转达大陆方面的关切慰问并适时伸出援手。2005年台湾泛蓝三党领导人相继访问大陆,分别与中共达成和平发展愿景,为陷入僵局的两岸关系打开一条通路,两岸民间各项交流再度活跃,海协会的地位与作用也重新凸显。
第三个阶段从2008年5月至今约3年半的时间。这个阶段,由于民进党下台,反对“台独”、认同“九二共识”的国民党重新上台执政,台湾局势发生积极变化,两岸关系发展呈现良好势头,两岸两会迅速恢复了制度性的协商互动,相继举行了7次“陈江会”,签署了16项协议并达成2项共识,举行了2次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1次协议成效与检讨会议。这些协商互动的成果,务实解决了两岸同胞关切的旅游、通航、通邮、投资、金融、食品安全、司法互助、渔船船员劳务合作、农产品检疫检验、标准计量检验认证、两岸经济合作框架、知识产权保护、医药卫生合作、核电安全合作等多领域、多方面的问题,不仅实现了两岸同胞热切期盼的大三通,极大地满足了两岸民众进行全方位交流交往合作、增进了解理解谅解、促进和平发展双赢的需要,而且帮助台湾有效抵御了全球金融风暴的侵袭,创下台20年来最高经济增长速度,尤其《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推动两岸经济联系走上正常化、制度化、机制化发展的轨道,两岸关系由此出现了自1949年隔海对峙以来空前的大交流大合作大突破。随着两岸交流、协商事务的大幅增加,海协会的工作量也成倍增长。据台海基会统计,自2008年5月到今年10月31日,海协会发往海基会的函件数成长154倍,协商处理台商经贸纠纷类案件成长4.62倍。显然,这3年半来的两岸关系发展超过了之前的60年,这3年半来海协会的工作量,则超过了之前17年的总和。
追溯海协会成立20年所经历的风风雨雨,笔者认为,有一些经验教训值得总结,有一些历史的启示值得珍视。
其一,必须坚守两岸达成的“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实践证明,没有政治上的共识或破坏已达成的政治共识,两岸之间无起码的互信可言,自然也谈不上正常交往、良性互动。“九二共识”的实质就是认同两岸同属于一个中国,不搞“台独”,这里既凝聚着民族的愿望、情感与意志,也攸关包括两岸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与根本利益,故而是两岸关系历经20年进退反复所确认且必须坚持的第一原则。只有坚持这一原则,两岸关系才能顺利发展、创造双赢,反之,则必然遭遇挫折、倒退乃至零和博弈。
其二,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必须牢牢把握和平发展的主题。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潮流和优先的价值取向。实践证明,没有和平,发展没有保障;没有发展,两岸关系中许多深层次的矛盾问题都无法得到根本解决。因此,发展是硬道理,和平也是硬道理。以和平发展为主题,就是要抓两岸关系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着眼大局,着眼未来,抓大放小,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就是要确保中央制订的“三步走”发展战略顺利实施,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机遇期不被破坏,以大陆自身的发展带动两岸关系的发展,以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确保大陆的和平发展,寓振兴中华、和平统一大业于和平发展的过程之中。
其三,必须把握先易后难、先经后政、循序渐进的规律,不要操之过急和急于求成。事实证明,两岸关系错综复杂,既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实践当中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既有两岸之间的矛盾,也有国际因素掺杂其中;既有经济社会发展的落差,也有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的对立……这些决定了台湾问题的解决与两岸最终达成整合是一个长期复杂巨大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累积包括物质基础与精神感召力在内的综合能量,从点滴入手,从容易做的事情入手,从两岸人民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入手,积少成多,循环往复,以量变促质变,最终达成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不顾条件限制和两岸关系的复杂性而一味求快,只能欲速不达。
其四,必须遵循平等协商、互惠互利、共创双赢的原则。两岸之间就地域面积、人口、资源及在国际社会的地位来说,并无“对等”可言。但就国共内战的遗留问题、属于一个国家内部两个分治的地区来说,两岸谈判地位是平等的,没有大小主次高低之分,必须互相尊重,最大限度地寻求两岸利益的交汇点与平衡点。这既包括台不挑衅一个中国的原则,也包括大陆不在时机不成熟时强求整合,而要求两岸都应站在全民族发展的高度,以为两岸人民谋福祉作为一切作为的出发点与立脚点,相互照顾彼此关切,务实探索交流合作互利双赢之道。实践证明,唯有将中华民族的振兴和两岸人民的利益放在优先的位置,把握两岸关系发展的平衡点,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才能行稳致远。
总之,海协会的成立,既是两岸关系错综复杂的产物,也是两岸人民要求和平合作、交流交往共赢的产物。海协会承载的既是大陆同胞的托付,也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托付。海协会既对解决两岸交往中产生的民间性、事务性、经济性与功能性问题负有责任,也对如何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推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负有使命。海协会成立20周年的历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两岸关系最近20年演变的缩影和写照。
现阶段,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在经历了20年的艰辛探索后,两岸关系已初步步入和平发展的轨道,以和平发展为主题已成为两岸人民与国际社会的最大共识。但毋庸讳言,台湾政局仍面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正面临着新的挑战与考验,不排除会出现原地踏步甚至倒退的可能,海协会肩负着重责大任。惟笔者相信,黄河九曲终将流向大海,两岸关系历经坎坷之后仍会回到和平发展的正确轨道上来,海协会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作出更大的贡献。(杨立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