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挑海西经济建设大梁 福建省经贸工作5年回顾

时间:2007-12-26 16:54   来源:F--福建日报

  五年来,我省(福建)经贸战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以及省第七次、第八次党代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中央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和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按照省委、省政府发展战略部署,认真落实“四谋发展”实践主题、“四个重在”实践要领和“四个关键”工作要求,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增强责任意识,务实创新发展,勇挑海西建设大梁,大力实施工业发展“八大战役”,扎实推进经贸“十项工程”,有效克服和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促进工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力推动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今年初,省委领导对我省工业发展作出高度评价:“这些年宏观环境趋紧,再加上有一段时间投入不足,我省工业战线能够连续几年奋力爬坡,实属不易。这其中经验值得认真总结,也值得大力的倡导和宣传。现代化,首先是工业化;海西建设,首要的是工业的支撑;科学发展,首先是结构的调整和工业化水平的提升”。

  回顾过去的五年,经贸工作可以用五句话来概括。

  工贸经济快速发展

  勇挑海西建设大梁

  五年来,工业持续高位增长。2005年全部工业总产值逼近万亿元大关,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万亿元大关,三年实现翻一番;全省全部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8.3%,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9%,达到3800亿元。工业增加值增速始终高出全省GDP增速2-4个百分点,工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50%以上;今年,工业占GDP的比重比2002年提高4.5个百分点,达到45%,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持续加速增长态势,年均增长14.9%,始终比全国消费品零售额和全省GDP增长快2个百分点左右;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突破3000亿元大关,达到3190亿元,增长18%,创十年来新高,有效地拉动经济增长,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10%左右。工业节能降耗成效明显。两年来,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持续下降,降幅达7.2%,为全省全面完成节能减排,实现万元GDP能耗年下降3.5%作出了贡献。

  工业化进程加快

  产业支撑力增强

  自2002年下半年全省企业改革和发展会议以来,我省工业发展开创了新局面。全社会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9.2%,2006年突破千亿元大关,今年将达1500亿元,特别是近两年制造业投资保持高速增长,今年增长60%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加快,加速了工业化进程,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竞争力日益增强。重工化度逐年提高,2003年重工业增加值比重首度超过轻工业,今年重工业比重将达51.5%,比2002年提高了4.5个百分点。产业集群发展快速,全省大小产业集群60个,32个省重点产业集群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2%。产品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装载机械、除尘设备、纺织机械、建筑石材机械等装备制造业发展加快,差别化纤维、新型纺纱、高档面料、新型干法水泥比重大幅提高,中厚钢板、铝板带等项目投产优化了我省冶金产品结构,生物医药、信息软件等高新技术行业取得新发展。炼化一体化、东南汽车、泉州造修船、石狮PTA、厦工三重扩建等一大批重大项目相继投产和开工建设,有力支撑了我省工业发展后劲。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工业企业投入技术开发经费逐年增加,新产品开发力度加大,今年全省工业企业投入技术开发经费133亿元,比2002年增长110%。全省开发新产品28740项,比2002年增长38.9%。拥有省级行业技术开发基地14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增至160个,其中国家级15个。流通现代化进程加快,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比重上升,现代流通方式和消费方式进入百姓生活,“万村千乡”等流通重点工程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企业改革与发展取得新成绩,三年国有工业企业战略调整和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全省国有工业企业改制面达85%,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资产总额、产品销售收入、利润总额、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均大幅提高。

  运行调控机制完善

  应对保障措施有力

  过去的五年,是我省经济运行各类制约因素集中、重大自然灾害多发、各种困难矛盾最为突出的五年。既遭遇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百年不遇的持续干旱以及“龙王”、“桑美”特大台风等不利影响,又面对煤电油运全国性持续偏紧、通货紧缩、人民币持续升值和国际贸易壁垒增多摩擦加剧、国际油价暴涨等宏观环境,以及原材料价格与工业品价格“剪刀差”长久持续、人员工资刚性上涨和用工荒并存等困难。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贸系统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了能源供给、铁路运输、成品油和副食品供应、品质标准、安全生产、产业应对等工作机制和工业、市场监测分析体系,制订了十多项经济运行综合协调应急预案和医药、煤炭、生猪储备以及抗灾抢险物资生产供应制度,实施了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新增长点的跟踪调度制度,错峰避峰、分类有序管理的电力调度方式和刺激工业生产的优惠政策等,有效应对了各类“急难险重突”事件,克服和化解了经济运行中的各种困难、压力。五年间,全省发电量4003亿千瓦时,年均增长14.6%,最高用电负荷1631万千瓦,年均增长16%;煤炭生产9610万吨,年均增长10.5%,煤炭调运2.21亿吨,年均增长12.7%;铁路请车满足率达98%,海上运力年均增长21.4%,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9.56亿吨和2538万标箱,年均分别增长18.6%、22%;成品油供应量2374.74万吨,年均增长42.6%。要素的有力保障,促进了工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五年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始终保持20%以上平稳增长,工业经济效益逐年提高。今年,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更高达173%、利润为578亿元,为历史最高水平,分别比2002年提高28.5个百分点和增长183%。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安全生产事故各项指标持续下降,安全生产控制目标全面实现。支前保障体系建设得到加强,支前动员能力提高。

  公共服务平台加速构建

  产业发展环境日趋完善

  五年来,经贸工作加强对全社会企业和整个行业、产业发展的指导、协调、管理和服务,更加重视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展,积极构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和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了以行业技术开发基地、产学研现场会、网上技术项目需求对接为重点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立了政银企会商制度,并在全国率先建成政银企会商电子信息平台;大力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和典当业发展,担保、典当规模迅速壮大;积极探索建立市场营销联盟,初步形成营销联盟机制并开始发挥作用;积极搭建法律服务平台,强化企业法律培训和企业维权;大力开展企业创业辅导、企业成长培训和管理咨询诊断,近年培训总人数达36976人次;行业协会改革与发展步伐加快,充分利用行业协会加强行业服务,省级经济领域社团和行业协会达180多家,涉及24个大行业、94个小行业,年增速15%以上;积极构建闽港澳中小企业合作平台,借助港澳技术、市场、物流及管理经验的优势,推进我省中小企业的发展。充分利用“5·18”、“6·18”、“9·8”和国外重大展会平台,以及主办或联办省商贸行业投洽会、网洽会、电子商务博览会和鞋、服装、石材、工艺美术等行业区域性国际博览会,促进项目招商活动和经济技术协作。同时,持续深入开展市场经济秩序整顿和规范、保护知识产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企业治乱减负、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等工作,市场经济秩序和食品安全明显好转。

  方法方式不断改进

  工贸服务更加有效

  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经贸工作形势,经贸部门积极推进职能转变,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方式,有效指导工业发展。从产业梳理入手,实施分行业推进,开展了电子、机械、石化、轻工、纺织、冶金、建材、医药等十大行业30多个子行业梳理,高起点编制了十多个产业、行业发展规划和行业行动方案,有效强化行业管理,把工业工作从推进单个企业发展向推动整个产业发展方向转变。根据市场经济的新要求,提出“因势利导、推波助澜”的工作定位,按推动工作和主导工作两类,分层面推进经贸工作,并认真组织实施“十项工程”,深入开展15个工作专项。特别是组织实施“八大战役”,集中力量破解工业经济发展中的难题,取得实效。根据海西建设的新形势,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主动参与海西重大政策、规划、立法的研究制定工作,向省委、省政府提出培育产业集群、发展民营经济、加快流通现代化、加强节能减排等意见建议,研究提出并通过了产业集群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协作等规划,以及发展散装水泥、新型建材等十多项立法项目,较好地履行参谋助手的职责。

编辑:魏萌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