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两岸贸易快速发展、台商投资继续增长,两岸贸易总额、实际吸收台资等指标的增幅均超过全国平均增幅,两岸经贸交流不断向前发展。
一、2002年台商投资继续增长
继2001年台商投资大幅上升,2002年台商对大陆投资继续增长,2002年我共批准台资项目4853个,同比增长15.2%;合同台资金额67.4亿美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实际使用台资金额39.7亿美元,同比增长33.2%。截至2002年底,累计批准台资项目5.57万个,合同台资615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331亿美元(未含经第三地的转投资)。
1、台商投资仍集中在东部沿海省市
按实际使用台资统计,2002年东部沿海省市合计吸收台资34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为85.7%,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省市:江苏(11.2亿美元)、广东(5.8亿美元)、福建(5.0亿美元)、山东(4.3亿美元)、浙江(2.9亿美元)、上海(2.2亿美元)。中西部内陆省市合计吸收台资5.7亿美元,占全国的14.3%。但随着大陆区域经济发展,台商在大陆的投资区域也在发生变化,表现为:对珠三角地区的投资仍在持续增加(2002年实际台资同比增长18%),对长三角地区的投资则出现大幅增长势头(同比增长44%)。
2、台商投资领域仍以制造业为主
按实际使用台资统计,2002年台商投资前五类行业依次为:制造业(31.5亿美元),房地产业(2.7亿美元),农、林、牧、渔业(1.76亿美元),社会服务业(1.7亿美元),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0.55亿美元),其中制造业仍是台商投资的重点,占实际使用台资总额的79.3%,制造业中又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
3、台商经第三地转投资特点日益明显
2002年,经第三地(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萨摩亚)的转投资约57亿美元,其中主要以大项目、大企业为主,远远超过按注册地统计的台资金额,加上按注册地统计的实际台资39.7亿美元,台商实际投资额高达97亿美元,约占当年全国实际使用外资的19%,居境外投资的第二位。
4、以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为代表的两大台资IT产业集聚群已经形成
从产业集聚态势看,珠三角地区台资进入较早,台资的聚集从早期上游中小企业开始,以零组件的加工为主要特征,逐步发展至下游整机装配企业,最终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而长三角地区则率先吸引了下游龙头企业的大规模投资,并随之吸引了大批上游配套企业的跟进,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由于两大地区发展时段不同,导致了两大地区IT产业在一定程度上的分工,珠江三角洲成为以生产台式电脑、电脑硬件为主体的台商投资基地,长江三角洲则成为以生产半导体、笔记本电脑为主体的台商投资基地。
二、2002年两岸贸易持续增长
2002年,两岸贸易额首次突破400亿美元大关,达到446.7亿美元,同比增长38.1%,其中大陆对台湾出口65.9亿美元,同比增长31.7%,大陆自台湾进口380.8亿美元,同比增长39.3%,大陆逆差继续增加,达314.9亿美元。台湾是大陆的第四大贸易伙伴,第二大进口市场;大陆是台湾第一大出口市场和最大贸易顺差来源地。
1、2002年两岸贸易增长迅速,贸易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的增幅分别高于全国增幅16、9和18个百分点
2、加工贸易是对台贸易的主要形式,外商投资企业是对台贸易的主体
2002年加工贸易项下对台进出口额分别为248.7、39.7亿美元,占同期我对台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65.3%和60.2%;外商投资企业(主要是台资企业)对台进出口额分别为256.5、37.6亿美元,占同期我对台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67.4%和57.1%。
3、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仍是对台贸易的主要商品
2002年,对台出口前四大类商品依次为:机电产品(37.9亿美元)、煤(3.9亿美元)、服装及衣着附件(2.4亿美元)、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1.6亿美元),其中机电产品占同期对台出口额的57.5%;自台进口前四类大宗商品依次为:机电产品(214.8亿美元)、初级形状的塑料(32亿美元)、钢材(30亿美元)、未锻造的铜及铜材(8.1亿美元),其中机电产品占同期自台进口额的56.4%。
另外,2002年我玉米对台出口则实现了零的突破,出口6.5万吨。
4、对台贸易仍集中在东部沿海省市
2002年,东部沿海省市对台贸易额合计434.6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为97.3%,其中排名前五的省市依次为:广东(220.2亿美元)、江苏(71.0亿美元)、上海(48.5亿美元)、福建(33.5亿美元)、浙江(18.6亿美元);而中西部内陆省市合计仅为12.1亿美元,占全国2.7%。
5、两岸贸易逆差突破300亿美元
2002年,台湾仍为我最大的逆差来源地,逆差额继续扩大,达315亿美元,同比增加41%,大幅增长的原因是台IT产业向大陆转移带动了自台投资设备、原材料和关键件的进口。
(来源:商务部台港澳司网站)
编辑:齐晓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