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联社报道,“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这一转变显示中国发展速度之快已经开始挑战美国扮演了百年的全球贸易主导者角色”。毋庸置疑,中国庞大的内需潜力正成长为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未来“中国市场”或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比较优势。
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贸易国,并已经是日本、韩国、东盟、澳大利亚、巴西、智利等重要经济体最大贸易伙伴和这些经济体的主要贸易顺差来源国。数据显示,2006年,美国是全球127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为70个。然而仅仅五年时间,中国便超过美国,2011年中国是124个国家和地区最大贸易伙伴,美国则为76个。尽管美国仍然是全球最大进口国,但中国正迎头赶上。
根据十八大报告提出的2020年居民收入翻一番目标,届时将释放64万亿元购买力。如果按照未来几年中国G DP平均增长7%、美国平均增长2%的情形假设,在人民币兑美元年均升值3%的前提下,波士顿公司预计,到2015年中国国内消费水平将达到美国的一半以上,到2020年达到美国的80%。
庞大的内需市场将成为引领中国乃至全球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力。自2000年以来,中国消费支出始终保持平均14.9%的增幅。2011年中国的最终消费支出约22.47万亿元,为美国的三分之一。虽然国内市场名义值已非常大,但中国的人均消费水平依然非常低,巨大的上升空间决定了这种动力将长期存在。
实际上,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回归更多的是面向中国等新兴市场,并启动了新一轮在中国开办研发中心热潮。据商务部统计,目前全球500强企业中已有480多家在中国投资设立企业,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近1000家。仅2010年,外商就在华新增研发中心194家,目前总数已达1400余家。
早期跨国公司将中国视为一个市场中心,第二阶段是将中国作为一个研发中心,现在,中国已成为跨国公司的战略中心和决策中心之一。
以全球医药产业为例,近几年,跨国药企纷纷将研发中心向中国市场迁移。2009年中国医药市场规模约合250亿美元,预计2013年将增至800亿美元,2020年达到2200亿美元,规模将增长近9倍。2015年,中国将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
这种研发环节的转移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带动整个产业链的转移,这对中国既是重大的挑战也是重大的机遇。中国企业应思考如何在“中国市场”争夺中国消费者,在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着手建立产业自主技术创新体系,实现技术升级、产品升级进而引导中国需求结构升级。(张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