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发改委近期密集批复国内15个海外投资项目,中国企业“走出去”加快在海外投资的现象再一次引起关注。但几乎与此同时,中信泰富在澳大利亚的铁矿石项目却面临着更大的挫折,甚至有可能会出现大的亏损;华为、中兴则遭遇到美国国会不公平待遇,以威胁美国国家安全为名阻击中国企业进入电信高端市场等一系列负面消息接踵而至,不能不让人对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风险而担心。
海外投资密集批复
从“十五”计划开始,中国企业“走出去”、投资海外逐渐增多。许多企业都在海外市场获得了不错的收益,但是由于缺乏海外经验、机制不够灵活,国内企业尤其是国企在海外投资过程中折戟沉沙的现象并不少见。
在经历了2011年的海外投资低迷后,日前,国家发改委密集批复了15个海外投资项目,创今年以来新高。这些项目涉及能源、金融、通信、基建等领域,其中以能源类项目居多。
对于发改委这一举措,有业内人士分析,这是一个信号,意味着中国海外投资合作有望进一步提速。
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专家徐伟分析,发改委批复15个海外投资项目,对于应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下滑的状况非常及时。而且“走出去”也是我们国家重要的一个发展战略,这次批复也是国家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支持,很有必要。
据了解,发改委这次批复的15个海外投资项目中,能源项目就有7个,包括三个太阳能光伏项目、一个镍矿项目、一个石油公司收购项目,另外两个是输电线和电力项目。此外,基金、橡胶、基建、货船、轮胎、通信项目各一个,以及两个工业类的股权收购项目。
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取得了不小的成绩。2005年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持续地高速增长,投资规模不断创出新高,中国从一个资本纯流入大国正在迅速转变成一个资本投资大国,中国企业从以往被收购的角色,逐渐变成资产的收购者。
有统计显示,到2011年底,境外中国企业已经超过1.8万家,在外人员约120万人,资产总量超过1.5万亿美元。根据联合国贸法会《2011年世界投资报告》,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流量的5.2%,首次超过日本、英国,居全球第五。其中,国有企业占据半壁江山。通常来讲,一个国家的经济生命力往往反映在其所拥有的全球对外直接投资(FDI)的份额上。1914年的英国拥有世界45%的FDI;到了1967年,美国跃居首位,占世界的50%。而中国如今的份额还不足6%,依然有更多的空间。
中信泰富再敲警钟
中国企业在短暂的“走出去”过程中,出现亏损现象的并不少见。近日,在香港上市的中信泰富发布公告称,已向香港联交所申请增发25亿美元中期票据,用于西澳磁铁矿等项目。现实情况是,6年来,该项目不仅没见效益,投入资金却越来越多。
2006年3月,中信泰富买下西澳两个分别拥有10亿吨磁铁矿资源开采权的公司。项目原计划总投资42亿美元,2009年上半年投产。但项目难度远远超出原先预计,投资规模增大、建设周期拉长,投产日期一再拖延。截至今年6月底,中信泰富在磁铁矿项目上已经投入78亿美元,比预期超出86%。
由于国内钢材需求疲软,再加上欧元区陷入债务危机,全球经济形势不好,钢铁市场低迷。业内人士分析,中信泰富在作出这项投资时,显然未能对市场作出具有前瞻性的评估,对投资风险也缺乏审慎的态度,最终导致目前这种情况。
中信泰富海外投资遇挫,无疑给目前中国的海外投资敲响警钟。在海外遇到困难的显然不仅仅是中信泰富。
中国原驻荷兰大使华黎明先生在今年一次论坛上指出,中国中资企业在国外亏损情况应引起重视,2004年以来,至少14家社会上比较知名的企业在海外发生巨额亏损,14个项目累计亏损达950.5亿元,近千亿元的损失实在令人触目惊心。
规避风险是关键
商务部欧洲司司长孙永福认为,总体上看,目前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合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势头很猛。由于我国企业走出去时间还相对比较短,缺乏经验,还有很多方面值得研究和向外国企业学习,尤其一些海外并购的教训必须吸取总结,以避免亏损。
华黎明认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风险,主观方面,主要是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力普遍不足,国际化人才短缺,企业的经营层对国外的法律环境、经营环境往往不熟悉。客观方面,现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很多地方是社会风险、政治风险很大的地区,比如利比亚等。
除此之外,“中国国企独特的文化则是中国企业国际并购失败的另一大因素。”华黎明分析称,中国的国企是海外投资的主力军。过去20年,国企尤其是央企的规模、资金、能力和利润水平等硬实力明显增长,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进入世界100强排行榜。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企业的软实力水平随着我们的硬实力提高而有了明显的增长,它们在国内的一些优势,正是导致这些央企和国企在国外项目遭遇滑铁卢的原因。
有评论人士指出,今天的央企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构成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当它们投身于海外市场时,过高地估计了自己在残酷的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以“博弈”的心态参与到国际市场,博对了名利双收,博错了也不用负什么责任。没有人为投资决策失误埋单,自然也不需要考虑风险问题,这或许是中资企业海外屡亏的根源所在。
去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专门提出“要积极防范境外投资风险”,中央《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也提出,在“十二五”期间,要“维护我国海外权益,防范各类风险”。
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不久前表示,中国鼓励企业“走出去”有一个前提,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这些条件包括它的资本总量、人才结构,它的产业和国际上所要参与合作的企业之间的相关性等等。
规避投资风险,将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取得成功必须要迈过的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