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中国经济发展仍需看制造业

时间:2012-09-26 11:08   来源:工人日报

  中国人民银行顾问宋国青9月22日称,第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未显现回升迹象,而且鉴于银行贷款和财政支出谨慎,短期国内投资显著扩张的可能性不大,预计今年中国经济增速将在7.5%左右。在中国经济增长持续减速的情况下,决策层面临着短期“稳增长”和长期经济转型的双重目标。那么,中国制造业的出路又在何方?

  9月20日,汇丰发布的9月中国制造业PMI微升至47.8,连续11个月处于萎缩中,其中,中小企业表现弱于大中型企业。

  近年来,在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地区,外来务工人员返乡时间在提前,制造业缺工趋势愈演愈烈,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倒闭。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工资水平的提高,制造业用工问题成为难题。成本上升、技术短缺、自主创新匮乏和知识产权相关政策的不健全也制约着制造业的进一步增长。

  此外,一方面,海外市场低迷,外需减弱;另一方面,随着东南亚、拉美地区制造业的发展,以及中国成本优势的消失,一些外资厂商正在外迁,“中国制造”会变为“印尼制造”或“越南制造”吗?

  日前,瑞银经济学家马克努斯指出,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吸引力还在,但一些发展趋势正在逐渐削弱这种优势。当中国过去的经济增长动力削弱时,转型和调结构成为战略目标。而操作层面上,为了维持长期竞争力,中国经济绝不能放弃“制造优势”,发展仍需看制造业。

  的确,中国制造业有其独特的发展优势。多年培养的较高素质劳动者和规模庞大的产业基础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基础,而10多亿消费者及其不断提高的消费能力构成了制造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政府扶持、企业创新则是其外部条件。

  据《金融时报》报道,在许多出人意料的行业,如编织、假花等,西方对中国制造业的依赖非常大。全球严重依赖中国小商品,中国制造业嵌入海外市场的程度很高。

  中国制造业还有发展空间和巨大潜力,寻找提高附加值的良策是当务之急。例如,“丝绸之府”江苏鼓励企业增加收益性更高的工业用化学纤维的生产,并使此地区大量生产出日本首次开发的极细丝。此外,经济大环境的低迷也让各产业得到新一轮的洗牌,存活企业通过规模经济可更容易实现高收益。

  中国制造业在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的同时,也必将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编辑:雍紫薇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