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载,记者日前走访浙江、江苏等多家企业及河南等劳动力输出大省时发现,受传统出口产业不振、房地产宏观调控等因素影响,以前在春节前才出现的民工返乡,此时在多地提前出现。上一次“返乡潮”发生在2008年10月,这次“返乡潮”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首次出现。(7月23日《中国证券报》)
这次“返乡潮”显然不同于2008年。上一次“返乡潮”,是因为美国金融危机导致出口下降影响就业,而这次“返乡潮”不完全是因为欧债危机导致出口下降,还与国内经济发展矛盾、经济增长放缓有关。因此,保就业不能完全照搬2008年的做法,对于今年“返乡潮”,应该准确诊断对症下药。
众所周知,就业问题既是一个民生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一方面,促进就业对保障和改善民生有着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就业情况尤其是农民工的就业情况,更是我们这个制造业大国的经济晴雨表。
因此,保就业的意义重大。目前这股“返乡潮”,显然是在提醒我们加大保就业的力度。那么,如何来保就业?国务院今年重提“稳增长”,就有稳就业的考虑。但是,今年稳增长是与调结构挂钩的,恐怕需要一个过程,那么,“返乡潮”也有可能持续。
可见,我们必须对这一轮“返乡潮”有理性认识。比如,农民工为何返乡,究竟谁在返乡。专家称这次属于结构性用工矛盾。从记者在浙江的调查情况来看,确实是高端企业出口订单影响不大,高级技工比较吃香,而低端企业和低端工人则受订单影响比较大。
也就是说,这轮“返乡潮”是好事也是坏事。能倒逼企业、工人转型升级,能倒逼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当然是好事。但同时,也给失业、返乡人群带来生存压力,导致某些公共政策原地踏步甚至倒退。譬如,工资集体协商、工资增长机制、最低工资保障等制度和机制有可能受到影响——2008年就有过,未必是好事。
据悉,目前河南等地已经注意到“返乡潮”,地方人社部门表示将掌握农民工就业动态、对民工开展就业培训、扶持民工回乡创业等,以化解返乡人员的就业压力。这些举措无疑会有效果,但作用有多大,还需观察。
在笔者看来,对这一轮“返乡潮”实施积极的减税政策是一剂良药。
首先,这一轮“返乡潮”属于结构性用工问题,与经济结构性矛盾有很大关系,而减税就是加快解决这一矛盾的最好办法,以大幅减税再辅助信贷政策来鼓励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在转型方向和方式上进行科学引导,避免企业转型导致减产、失业。
其次,通过减税让利给企业,减少企业生存压力,就能减少农民工失业。以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为主的流转税体系,应成为减税的重点。尤其是,针对企业的减税政策应该与就业情况、工人工资等问题挂钩。也就是说,减税不能给企业主送钱,而是要达到鼓励企业转型升级和解决就业的目的。
再者,减税能扩大内需,进而减少失业。出口订单减少后,外贸型企业可以转为内销,但前提是内需还需要提振。笔者以为,目前影响内需的主要路障是物价过高,而物价过高的重要原因是“税分”过大。只有大幅减税才能提振内需。过去,已有各种减税去费措施,但力度还不够。
现在的问题在于,有关方面究竟是想稳税收、稳财政收入,还是想着稳增长、稳就业。在笔者看来,这是“小河”与“大河”的关系,只要稳增长、稳就业让“大河”里有水,财政收入这条“小河”才会有水。如果舍不得减税,财政收入恐怕也稳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