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消费商品价格下降了,工业原材料价格便宜了,对于普通市民来说,意味着消费支出的成本在下降。但对于整个国家来说,则可能意味着经济增长缺乏动力。
在山东省社科院经济所所长张卫国看来,6月全国CPI降至29个月以来新低,和PPI连续4个月同比负增长,都表明经济回落导致的需求下降正成为引导价格下降的主要因素。“未来‘控通胀’的目标应该让位于‘稳增长’。”
从去年7月份CPI涨至6.5%的同比涨幅高点,到今年6月份降至29个月以来的新低,张卫国认为,“由于去年肉菜价格显著上涨,国家启动了较为严厉的‘控通胀’措施,现在看效果非常显著,只用了不到1年就稳定住了物价,稳定了居民的消费信心。”
但同时,张卫国又认为,正是为了“控通胀”,国家实施了偏紧的信贷政策和产业政策,“这又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经济的增长,抑制了国内的产业发展和居民消费,而今年欧美债务危机又引发外需不振,种种影响经济正常增长的因素叠加到了一起,导致了目前中国经济整体处于下行态势,钢铁、房地产、汽车等主要产业业绩下滑;家电、家装等民生消费也没有显著增长。”
专家认为,PPI连续4个月为同比负增长,说明工业企业开工不足,市场销售情况不乐观,对原材料的需求萎缩;再加上现在猪肉、蔬菜价格持续走低,如果再不采取刺激经济的措施,中国经济有从“控通胀”转向“战通缩”的危险。
“我认为中国经济眼下又到了一个关键时刻,即采取何种刺激政策促进经济增长。”张卫国认为,“首先,肯定不能再重复2008年金融危机时4万亿天量信贷、鼓励房地产发展的老路;而是应该着眼于‘十二五’期间的战略新兴产业,利用这一‘促增长’的机遇,加快我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同时,国家还应该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减轻企业负担、增加居民收入,在外部市场需求不振的情况下,尽最大努力开拓国内市场。”
张卫国说,“照目前的情况看,由于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和欧美债务危机连续叠加,我国以往5到8年走完一个经济周期的节奏,将被延长,可以预计的是,至少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都将走在经济低速增长、居民消费不振的通缩边缘,如何确保中国经济不滑落至通货紧缩的不利境地,将考验国家的宏观调控艺术。”(本报记者 崔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