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佳宝食品有限公司,食品生产许可证被注销,却悄悄复工,涉嫌无证生产。日前,上海市质监局在排摸中发现,佳宝公司冷库中存放着一批标注生产日期为2012年6月10日的食品。销售送货单显示,这家公司一直处在发货状态;而此前一个多月,其已被注销食品生产许可证。更令人吃惊的是,这家公司的问题产品流向了不少知名星级酒店、超市、餐饮企业。
如今,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民众神经相当脆弱。在这样的背景下,不法食品企业停工后居然偷偷复产,视监管部门的处罚如儿戏,视老百姓的饭桌安全如儿戏。这是对消费者权益的极大漠视、对法律的极其藐视、对利润的极度贪婪。对这样的企业,就应该坚决将其从市场驱除。
同时,“佳宝丑闻”也向我们提出一个新问题。那就是,如何建立一张更严密的安全网,在发现、查处问题企业和产品之后,防止其死灰复燃,受到处罚后继续“作怪”。
“佳宝”的问题产品,竟然流向众多知名酒店、超市及餐饮企业,这不能不令人遗憾。作为知名企业,身负消费者的更多信任,在市场上具有更高的品牌价值,理应对消费者更加负责,对自身信誉更加珍惜。但是,面对无资质的产品,它们却疏于把关,其中的漏洞值得警示。按照相关法律规定,企业进货需要严格索票索证特别是产品合格检验报告,但这些进货方真的做到了吗?恐怕未必。因此,在“佳宝丑闻”中,生产企业固然须接受处罚,责任簿上,相关进货企业也须记上一笔。
这说明,面对食品安全,并不只有生产企业有责任,整个链条的一系列参与方都有责任。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牵涉了亿万家庭,可以说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难以置身事外。无论是维护民众的消费安全,还是维护企业自身的经营信誉,都需要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严守防线。从上游的生产、储存、运输,到下游的进货、再加工、销售等一系列环节,都坚决不给问题产品“死而复生”的机会。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监管部门及时、充分的作为尤为重要,不仅要仔细查找问题、及时发现问题、严格处理问题,还要在问题曝光和处理后,进行后续的跟踪监查。监管部门的作为,既体现在对上游生产企业的监查,也体现在对产业链一系列环节的严密监管。这种监查,一方面需要加大执法力度,另一方面也有必要探索更加完善的食品安全追溯机制,同时还需要加大面向公众的宣传力度,对问题企业、问题产品及时充分曝光,让他们在太阳底下无处藏身。此次,“佳宝丑闻”的曝光,正是得益于质监部门的“打回潮”行动,不过,是不是所有的关停企业都在老老实实地守法和整改,还有待监管者更加严密的执法。(王玉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