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菜收获季节虽已接近尾声,但山东部分地区大白菜仍遭遇“低价滞销”,白菜价格在低位徘徊,菜农们叫苦不迭。专家认为,“菜贱伤农”时有发生的现象,折射出当前我国农产品市场的脆弱性,建议通过完善农业信息发布机制,引导农民进行合作化生产,搭建产销对接平台等措施,帮助菜农及早走出困境。
大白菜卖不出“白菜价” 丰收却不“增收”
记者近日在济南市历城区唐王镇司家村采访时发现,大白菜集中收获季节虽已过去,但这个村还有部分白菜“长”在地里,很多都已经冻成了白疙瘩;部分已收获的白菜堆放在地头,远远望去,白花花的一片。唐王镇素有“大白菜之乡”之称,这里的农民90%都以种植蔬菜为生。
村民李光兰家今年种了3亩白菜,如今白菜都堆在地里,已经烂了一半。
菜农韩士祯给记者算了一笔成本利润账:“一亩地的投入包括种子钱、化肥钱、浇地钱、电钱等加起来差不多得1500元,而一亩地一般能收获8000斤白菜。总体算下来,一斤白菜要是卖不到两毛钱的价格,就基本不赚钱了。”
“去年白菜价格基本上在四毛钱左右,还能赚一些钱,像今年这样卖到一毛钱,就完全赔钱了。我们这里因为在济南周边,还能卖到一毛钱,据说在聊城白菜都已经卖到3分钱一斤了,你说还怎么赚钱?基本上是卖一棵赔一棵。”韩士祯心痛地说。
记者了解到,由于生长期内“风调雨顺”,白菜大丰收,但由于卖不出去,菜农今年“丰收”但不“增收”已成定局。
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为哪般?
记者了解到,大白菜遭遇“价低滞销”实际上并非个例,近年来“菜贱伤农”的类似事件时有发生。以今年为例,先有内蒙古土豆滞销,又有姜价急下,如今又轮到大白菜降价,菜价急速“跳水”……
韩士祯告诉记者,今年大白菜价格之所以一路下跌,一个主要原因是受去年白菜价格走高影响,尝到甜头的菜农纷纷跟风扩大白菜种植面积,因此造成白菜产量增加,价格下跌。
专家认为,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农民屡屡“受伤”,从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我国农产品市场的脆弱性。一方面归因于农民信息观念不强,对市场信息的掌握不充分;另一方面则与产销对接机制不完善,农民生产分散有一定关系。
山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卫国认为,由于缺乏全国性的种植面积和价格分析预测等信息,在农产品的源头即种植户层面,往往只是根据上一年的价格来安排下一年的种植计划。这种生产计划的无序性和盲目性,已经成为影响农产品市场供需平衡的重要原因。
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菜农在种菜过程中的种不种、种多少,基本上是固守过去的种植传统,对市场信息了解很少,也欠缺对市场行情的把握和分析能力。菜农韩作利告诉记者:“我们村历史上一直有种大白菜的习惯,自承包到户后年年种白菜。我们不知道下一年种什么赚钱,为了保险起见,只能按照老路子一直种下去。”
另外,也有专家认为,农户的“小生产”与现代经济的“大市场”之间缺少有效的产销对接,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也是造成农产品屡屡滞销的重要原因。“目前菜农的生产组织化程度太低,大多是一家一户地分散生产,无法形成规模。这样,就导致菜农很难及时关注市场变化,摆脱不了‘一家一户闯市场’或‘跟风生产’的生产方式,产量稍有增长就出现大面积压价滞销问题。”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说。
缓解“菜贱伤农” 还需政府助力
许多业内人士认为,缓解“菜贱伤农”,破解农产品暴涨暴跌的周期性规律,政府可以发挥更大作用,建议政府通过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发布机制,引导农民进行合作化经营,打造农超对接等措施,帮助菜农早日走出困境。
张卫国建议,政府应该承担起更多公共服务职能,尽快建立起完善的农业生产数据发布体系,为农户来年种植提供有效的指导,帮助他们把握市场的动向,并及时让消费者了解当年市场行情,加强农户对信息的辨识和分析能力。
周思然则认为,提高组织能力、建立通畅的销售渠道是未来解决农产品价格正常化的重要手段,建议政府通过引导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化生产,完善产销对接机制,使农户与超市、社区、工厂、学校等建立畅通的产销对接渠道,缓解“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周思然说,农民合作化经营,不但能降低单个农民种植的风险,同时在种植时也可避开单一品种的大规模种植,避免再度出现滞销困境。此外,农民合作化种植,还可能创造出一定的品牌以及知名度,更好地得到消费者的认同。但是,农民要想形成合作化经营的模式,单靠农民个人是不行的,农民自己大多抱有“搭便车”的想法,因此需要政府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对农民进行积极引导。(记者 娄辰 寇瑞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