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面临的不是货币超发造成的通货膨胀
人民币少发下的价格膨胀
通货是钱的意思,通货膨胀就是钱多了,这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对,但学术上的通货膨胀却不是这个意思。大家平时所讲的通货膨胀是价格上涨的意思,指标就是CPI。CPI高了,就高呼通货膨胀来了。
但是,以CPI上涨为标志的物价上涨与以货币超发为代表的通货膨胀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通货膨胀本身是一种货币现象,但物价上涨则不是货币现象,而是供求现象,很多人将这一阶段中国的通货膨胀归因为货币超发,而我认为中国面临的不是通货膨胀而是因需求大于供给而造成的“价格膨胀”,这背后就是货币少发所致。
供不应求导致“通货膨胀”
中国宏观经济中的“投资”,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属于需求,比如中国提出4万亿投资计划也就是创造了4万亿的需求,中国“扩大内需”的提法也就是这样来的,而实际需求要远远大于这个数字,估计早已突破10万亿。
看完需求,再分析供给。中国供给的扩大主要靠产能的扩张,而这又主要靠银行的贷款,因此M2(广义货币供应量)指标则可以作为最主要的参考指标,M2的增长速度关系到中国企业产能扩张的速度。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两个数据的比较来分别从供给与需求的角度分析中国价格上涨的根源。
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30.1%,而当年末M2余额比上年末增长27.7%;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3.8%,而当年末的M2余额比上年末增长19.7%;2011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25.6%,2011年6月末, M2余额同比增长15.9%。
由此看来,2009年以来,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一直小于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量,这可以间接说明,中国很多基础生产资料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这很可能就是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
为什么要拿中国的投资与广义货币进行比较,而不拿消费与之进行比较?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不可能发生因消费旺盛而导致通货膨胀的局面,中国今年一直在扩大投资也正是为了弥补消费的不足。从GDP数据来看,中国的消费对GDP的贡献也是负增长的。中国的广义货币进入实体经济也主要是进入到投资行业,因此将广义货币与固定资产投资进行比较对应性比较强。
我们习惯上将广义货币供应量与GDP进行比较,因此得出了货币超发的结论,而换一种思路,将其与投资进行比较,则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货币少发导致了中国生产资料供应不足,从而带动了价格上涨。
中国没有通货膨胀,只有价格膨胀。从理论上,中国投资增长率与货币投放增长率的缺口就是中国的通货膨胀率。
试试供给学派的药方
中国当前的价格上涨主要就是这种供给不足造成的。
现实中货币紧缩造成供给紧张的例子也比比皆是。例如每个破产的企业都代表着产能的下降,即使企业勉强不破产,也可能因货币紧缩造成供给紧张。在钢铁行业,由于在银行贷不到钱,使用“承兑汇票”结算的企业越来越多,不仅贸易商开始向钢铁产业支付“承兑汇票”,就连一些钢铁企业也开始向上游的煤炭和矿石企业使用这种支付工具。而钢厂在制定钢材出厂价格的时候,就将承兑汇票的贴现利息计算到出厂价当中。目前在全国的钢材销售额中,有30%左右是通过承兑汇票结算的,导致一吨钢成本上升20元左右。行业内大部分投资项目都已经因此停了下来。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整个市场供给不足将会导致经济的停滞,到时候“滞胀”就真的出现了。
当前中国的利息率已经达到了足够的高度,中国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已经达3.50%。2008年,中国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最高时也才4.14%,如果说中国存在流动性过剩的话,当前的利率也足以抑制住。而当前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高利贷盛行,且屡屡爆出恶性事件的情况下,中国必须正视企业融资的问题,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势在必行。
靠提高供给来治理“通货膨胀”并非没有先例。我国价格改革初期的通货膨胀是由于供给不足引起的,后来通过加大对企业的贷款提高供给而解决。上世纪的美国,里根治理“滞胀”的时候,最开始也是采用货币学派的紧缩政策,结果造成了经济的严重衰退,后来改用供给学派的措施才挽狂澜于既倒。这些都是从供给的角度来治理所谓“通货膨胀”的成功案例。(高连奎 作者系北京睿库社科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