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中国高速经济列车必须慢下来

时间:2011-09-07 10:17   来源:经济参考报

  速度型模式的典型特征是不管在什么条件下,经济增长速度都是首要的、压倒一切的目标。这种模式曾经带来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随着大的环境和背景的变迁,其负面作用亦日益显现:1、抛开腐败和偷工减料不论,片面追求速度,压缩工期,工程质量难以保障,京沪高速开通后事故频发,胶州湾大桥虽然已经献礼、剪彩,但实际上并未完工。2、速度上去了,管理跟不上,“7·23”动车相撞就是典型案例。3、虽然中央三令五申要适当调低增长速度,以调整和提升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各地依然高歌猛进,诸多省份的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经济增长速度都在两位数以上,与调整结构的要求背道而驰。4、经济增长的列车由于速度太快,出现了幅度较大的失衡,例如过度依靠外需,外需和内需严重失衡。虽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顺差,拥有诸多的外汇储备,但经济发展受制于人,非常被动;产业结构严重失衡,农业成了经济发展的短板,CPI上涨中主要是农副产品价格上涨;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保护严重失衡,资源环境不堪重负;经济发展与公共事业,与社会发展严重失衡,出现了诸多的社会问题。中国高速前进的经济列车必须慢下来,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适当地调整。

  然而,尽管适当的减速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社会的共识,但在实践中似乎又慢不下来。

  中国的经济模式“体质”上就是速度型而非速度、质量、效益统一型。这就如同人的“体质”一样,有的人体质容易过敏,有的人的体质容易得高血压。中国经济模式的“体质”是速度型的,或者说在给定的制度约束条件下,中国经济模式会下意识地选择速度第一,选择“大跃进”式的发展。

  那么,中国经济体制的“体质”为什么是速度型的呢?首当其冲的原因在于认为我们的体制在追求速度方面具有不同于其它经济体制,例如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并且把追求速度当作始终不渝的使命。追求经济增长速度是特定背景下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初期,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百废待兴,我们需要比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事实上,由于我们产业发展的空间比较大,发展初期资源环境以及劳动力承载能力强,加上国际产业转移和改革开放,确实在一个时期实现了较快的经济增长。一旦实现了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尝到了经济增长的甜头,人们就会对经济增长速度情有独钟,进而把经济增长速度作为自己模式的优越性并因此感到自豪。

  其次,我们现有的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通过改革形成的,依然遗留着计划经济体制的诸多特点,纵向从属关系还在起作用。纵向从属关系的特点是更多的关注上级的意图,而不是市场的取向。存在着取悦于上级,在贯彻上级意图中不断放大,以及把经济活动政治化、意识形态化的倾向。在市场经济国家一切经济活动都是市场需求的反应,因而并不存在的献礼工程,在我们特定的体制下却名目繁多,比比皆是。确实,在重大的节日,献礼可以振奋人们的信心。作为献礼工程理所当然地应当有更好的、经得起历史考验的质量。然而,凡献礼必有极强的时效性,于是在现实生活中就出现了为了保证按时献礼,压缩工期的现象,以致我们看到了不少刚刚献完礼就出现了质量事故的工程。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我们的各种工程,都应当遵守产业特点和最基本的经济规律而不是其他,都应当关注市场的态度,而不是揣摩和迎合上级的意图。

编辑:王君飞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