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商左手交右手做贸易的时代过去了。中国要从贸易大国跨入贸易强国,必须顺应时代发展变化,转变观念。
现在生产成本在增加,为了生存,贸易商不能提价,只能要求自己提供更有效率的服务,提供更好的产品,为客户提供更增值的服务。3月10日,在北京工商大学举行的两会专题座谈会上,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利丰集团研究中心董事张家敏谈了自己对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看法。
张家敏谈到,有105年历史的利丰集团作为一家贸易公司还能够生存是顺应时代发展不断变化的结果。以前的传统贸易公司只是简单为客户全球采购,客户要什么就买什么。现在贸易环境变了,客户对贸易商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国际贸易要求贸易商从客户的客户即零售商的需求出发,给客户找最好的原料、找好的设计师,生产的产品通过最好的方法运输给客户,保证运过去的东西不过时,零售商不用清货。只有做到这些,零售商才愿意付给贸易商更多的钱。所以,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是贸易商的必备素养。
张家敏认为,欧美市场消费者消费信心已恢复到了金融危机前的80%~90%的水平。中国出口市场的规模能维持就不错了。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竞争会更激烈。贸易商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发展,一定要提高自己的市场份额。
“不要以为消费市场重心在亚洲、在中国,其实现在消费市场重心仍在欧洲、美国,欧美的消费水平比中国高6倍~7倍。”张家敏特别提醒中国的贸易企业,要想增加市场份额,要看清市场重点,并为重点市场提供更有效率的服务。
现在国外客户已形成共识,中国已不是采购便宜货的地方,而是采购高水平商品的地方。对于产业转移问题,张家敏认为,越南、孟加拉生产规模小,现在孟加拉国的生产能力已饱和,增加新的生产能力需要时间。中国产业配套完善,公共设施好,因此,生产能力并不会很快就搬到中国以外的地区。产业转移到中国中西部也一样,需要一个过程。目前来看,中国中西部产业配套不完善,转移到中西部会增加物流成本。另外一个值得重视的情况是,许多工厂老板也不愿搬迁工厂,因为,搬家的成本很高,搬到一个地方要重建网络,很多老板不愿意在自己60岁时再做30岁做的事。他们的下一代也不会愿意做他们年轻时做的事情。产业转移要慢慢来。现在珠三角的一些工厂像20年前的香港一样,把简单工序派给一些内陆工厂,微笑曲线两端附加值高一些的环节留在珠三角。
张家敏表示,现在国际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要求更多。比如一个品牌商,与其做配套产品的工厂倒闭,不能给员工发工资,消费者会觉得品牌商赚取了贸易链上更多的利润,有责任帮助这个工厂。在这种情况下,品牌商为规避风险,会要求有实力的工厂做其供应商。这样小企业做品牌商供应商的机会更小。由于重视企业社会责任,贸易商、品牌商、连锁店更看重供应链每一环节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