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六、九,往外走。”正月初六、初八、初九这些日子在老百姓眼里被认为是一个利于出行的吉利日子,成为每年春节过后农民工返城返岗的高峰时期。但是今年春节过后,记者在基层看到,不少返乡的农民工选择了留守,进入家门口的企业去打工。
家门口就业趋势日渐明朗
湖北省麻城市的夏红香往年都会在初六到初九这几天出行,奔赴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市,她已经在那里打工十多年了。但是今年,她没有出门,因为已经在自己家乡一家新建的工厂里找到了工作。像夏红香一样,有许多中西部地区的外出打工者今年节后选择了留在家乡,或者在家乡附近打工,成为涌向珠三角、长三角打工大潮中的一股“逆流”。
位于革命老区大别山区的麻城市是中部地区一个典型的劳务输出县市,全市120万人口,有30万人在外打工。但是,春节长假一过,这里举行了一场“春风行动”招聘会,来自本地及附近城市的企业就从麻城招走了8000多人。其中,来自武汉市的富士康公司当天就与80多名返乡青年签订了用工合同。
随着沿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和推进,长期以来劳动力单向转移的局面有所改变,“逆流动”的队伍正在逐渐壮大。
“争夺民工”折射区域发展变局
种种迹象表明,中西部地区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长期以来“孔雀东南飞”的格局正在发生改变。这正是我国区域发展格局悄然巨变的体现,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深入推进,东中西部区域发展的差距正在缩小。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副所长、国家“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张可云的研究表明,中部地区经济占全国比重在“十五”时期明显下滑,但由于国家政策和产业转移等因素,这一占比在“十一五”时期明显上扬,中部地区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的“V”形反转格局已经形成。
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制造业向中西部和中小城市转移,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构建“在大城市设立投资决策与总部管理中心,在二三线城市建生产中心”的纵深格局。这些显著的变化,对劳动力的流向产生影响。仅在麻城市的经济开发区,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企业数已达67家,包括冶金机械、汽配、轻工食品、纺织服装、医药化工等制造工业,已经招用的工人近5000人。
人力资源均衡之路漫长
10日下午,记者在麻城火车站采访,很多外出务工人员都表示,他们在外面工作了多年,已经适应那里的生活。来自麻城市白果镇的曾磊在广州一家饭店打工,初八如期出发。他说:“我在广州呆了五六年,已经习惯了那里的生活,让我留在家乡的话,觉得难以适应了。在家乡还是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想看部电影都很困难,文化生活很欠缺。”
同样来自白果镇的朱玲则要到杭州去。去年因为所在企业效益不好,她十月份就回家了,在家乡也试着找了一些企业,但是觉得没有合适的岗位,所以开年后,她还是决定到杭州去找工作。
仅正月初八这一天,麻城市的两个火车站共发送旅客1 .6万余人,这个数字与往年的这一天基本相同,火车站负责人说,旅客大部分仍然流向广东方向和江浙方向。“逆流动”仍然只是打工潮中的一个支流,从庞大的春运客流来看,涌向珠三角和长三角的打工大军仍然是主流。
张可云说,目前中部地区的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所占份额仍低于其人口在全国所占份额,“V”形反转的强度和质量还比较脆弱,促进中部崛起还需长期努力。 (皮曙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