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过“中等收入陷阱”的战略选择

时间:2011-01-07 14:20   来源:《光明日报》

  2009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735美元,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看,许多国家经过努力,都先后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之列,最终只有少数国家和地区进入高收入行列。其他大多数国家经济增长长期徘徊在中等收入水平,并相继陷入发展的“中等收入陷阱”。这意味着,中国迈过“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并不具有必然性。如何迈过“中等收入陷阱”,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就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在日前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主办的“中国经济改革发展论坛(2010)”上,与会专家学者在深入剖析“中等收入陷阱”理论内涵和典型特征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如何迈过“中等收入陷阱”进行了深层次理论思考,就我国如何进行结构性战略调整积极建言献策。

  与会者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兼有发展中大国、发展方式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三重特征的国家,具有更多延续高速增长、迈过“中等收入陷阱”的空间与条件。为此,需要加速推动以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为基础的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进程,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今后尤需在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调整:

  一是需求结构的调整优化。与会者认为,在国际分工体系调整与外部需求放缓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由外需驱动向内需驱动、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向的过程中,更需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着力培养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和农民的消费能力,持续提高消费增长率,改变经济增长对外部需求和投资需求的高度依赖。

  二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与会者强调,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正经受美欧国家发展高端产业的“挤压”和新兴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端产业的“挤出”效应,中国经济迈过“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在于通过需求结构的提升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三是城乡与区域的协调发展。城乡二元结构转换困难与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经济结构中面临的突出矛盾,与会者认为,需要加快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城乡间的合理流动,释放城市化在扩大内需、促进工业化进程中的强大动力。

  四是要素供给结构的调整。中国经济的跃升需要逐步由主要依靠生产要素低成本比较优势向培育以自主创新和劳动力素质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转变,大力发展新能源与低碳经济,改变经济增长对资源和要素大规模、高强度投入的高度依赖。

  五是收入分配结构的改革调整。与会者指出,分配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合理分配也是扩大内需、改善民生的基础,这就需要改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比重过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偏低以及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健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调节体系,合理安排劳动、资本和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

  六是制度创新与改革深化。与会者认为,制度红利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在逐步递减,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失衡现象和深层次矛盾,需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深层次的战略性突破。(陈亮 陈霞)

编辑:马迪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