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末,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公布了本年度“全球百大思想家”的排名,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紧跟美国总统奥巴马位居第四,压过排名第五的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周小川入选理由是“掌握着世界经济的命脉,对世界经济的稳定非常重要”。
曾有金融界人士戏言,掌握着2.6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周小川在国外更“呼风唤雨”,他的一举一动时时刻刻都影响着国际市场的变动。
周小川的一言一行也在国内市场激起层层涟漪。一直强调逆周期调控的他,在2010年中,他执掌的央行率先拉起了紧缩的序幕。在2010年初信贷“失速”之时,周小川果断地上调了准备金率,并持续地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回收流动性。虽然,在2010年中一度因为欧债危机而放缓了紧缩的脚步,但央行在2010年3季度趋势明朗后又重启收缩,全年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两次加息,无不显示出其恢复“稳健”的决心。
周小川还是个坚定的改革者,从国有银行改革开始,外汇体制改革以及最近经常提起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都是他力主开辟的“战场”。最近,央行又多次吹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预想,在2011年,改革将是周小川的主基调。
货币政策加速回归稳健
2010年的中国经济,稳固回升,势头平稳。但随着美国的两次定量宽松,以及国内信贷的超高增长,中国的流动性过剩压力越来越大,通货膨胀也不期而至。2010年11月,高达5 .1%的C PI涨幅超出了大多数机构的预料。与此同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黄金价格也节节攀升,接近和超过了金融危机前的高点,这些都可能成为推高新一轮通胀的动力。
作为央行行长,稳定价格是周小川的天然使命,他自然成为了中国抗通胀的旗手。央行两次加息、六次调整准备金率,让市场充分感受到了其防通胀的决心。但回顾2010年年中之时,欧债危机爆发,中国经济增速回落。周小川“收”与“不收”选择两难。
2010年的货币政策调整一波三折。进入2010年1月,商业银行突击放出大量信贷,新年第一周新增贷款高达6000亿元。为了遏制这种贷款冲刺,央行随即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次调整超出市场预期,外界认为这显示了央行流动性管理的决心。但是,这种颇具前瞻的货币收缩阻力颇大,由于2009年4万亿元投资计划涉及到大量国有项目和商业贷款,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道路困难重重。
在2010年底接受央视采访时,周小川亦直言,“我觉得多数央行的政策工具,都存在两难。因为这个经济体首先就有不同的利益主体,你想使手里少数几项货币政策的工具,满足所有不同利益群体的要求,是很困难的。拿汇率来理解,汇率升高的时候,出口者可能抱怨,进口者说这个可能有好处,他的东西可以卖便宜点,市场打大一点。”
“除了利益群体以外,还有整个对整体经济,比如说可能对增长好,对物价不一定太好,这种大板块上需要权衡。再有就是时间跨度上,有些政策短期看好,但是对中长期不见得有利。而另外有一些中长期有利,短期可能还要忍受一点代价,所以这些都表明了这种权衡或两难的关系。因此,所谓宏观的决策,就是站在更全局的立场,更总量的立场,把近期和中长期结合起来,综合考虑,作出权衡。”周小川说。
不过,周小川还是在两难之中作出了选择。在第三季度经济数据公布之时,央行扣动加息扳机,决定自2010年10月20日起一年期存贷款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但是由于2010年加息时机的一拖再拖,各方纷纷把高通胀的主要原因归咎于货币超发。
在争议中,央行开始加大收缩力度。2010年11月2日,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明确指出“引导货币条件继续回归常态水平”,随后存款准备金率再次上调0.5%。
直至2010年12月,中央定调——— 2011年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正式退出舞台。
对于2010年的政策力度和节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认为,今年一季度可能启动密集紧缩政策,以缓解物价压力。这些紧缩政策可能包括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及汇率。
野村证券最新发布的《中国经济预测报告》预计,2011年C P I将达到4 .5%,2012年为5%;2011年中国将进行4次对称加息,1年期存贷款利率每次上调25基点;2011年存款准备金率5次上调,每次上调50个基点。野村证券亚洲区经济研究部中国经济学家孙驰预计,在2011年第一季度,中国会进行一次加息和两次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