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农业部表示,在国内农业自然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中国农业企业应该寻求海外扩张。当前,中国在海外进行大宗商品收购的浪潮不断高涨,但相对于全球能源和金属市场等领域,中国企业进军全球农业及食品市场的步伐依然迟缓。
其实,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就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形式和内容日益丰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在境外投资、合作、上市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40多家,投资金额达153亿元,投资地区涉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如我国新天集团实施的中古合资水稻农场项目,完成土地开发5000公顷,累计播种水稻1.87万公顷,为解决古巴粮食短缺起到重要作用,受到当地政府的欢迎。
但总体而言,我国农业企业“走出去”总体规模比较小,国际竞争力较弱。很多企业虽有海外发展计划,却又“望洋兴叹”。那么,是什么阻碍了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的步伐?
一是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贸易壁垒。我国杂交水稻种子在出口过程中,遇到了一些进口国的技术壁垒,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杂交水稻国际化发展的进程,如印度、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等国家对我国水稻种子的进口设置了严格的进入壁垒,其植物检疫要求十分苛刻。此外,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没有开展农作物新品种保护,更没有加入国际新品种保护公约。这一状况严重束缚了我国投资过去的成功品种市场价值的充分发挥。
二是企业对投资国的相关信息,如政治经济状况、农业技术水平及投资政策、对外贸易法律法规、税收政策等缺乏了解。我国缺乏海外风险评估机构,农业企业到海外投资,不确定性因素很多,面临着政治、经济、自然和社会文化的各种风险,如果不了解相关信息,每一种风险都可能对企业经营造成很大影响。如由于粮食危机的爆发,一些国家宣布禁止在本国生产的粮食和用于生物燃料生产的农产品出口,使我国一些已在海外投资的企业受到严重影响。
三是企业缺乏境外投资经验和研发本土化等配套措施。据一份调查报告显示,82%的中国高管认为,缺乏境外投资经验是中国公司海外收购面临的最大挑战。因此很多公司正计划采取更为谨慎的海外收购策略,寻求建立更多的伙伴关系和战略联盟,避免直接收购海外资产。在已完成海外投资的企业中,研发本土化等一系列后续配套措施亟待完善。如中国在杂交水稻研究和应用上始终处于领先地位,杂交水稻种子出口因为技术水平领先、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而具备很大优势,但在东南亚一些国家,由于当地气候、降水、土壤、虫害等自然条件与我国差距很大,我国水稻品种不能完全适应当地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在当地建立研发中心,培育适合当地环境的水稻品种。
实施农业企业“走出去”战略不仅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加强我国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面对上述问题,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强整体规划和政策指导,一方面企业也要不断修炼“内功”,提升其融入当地市场的国际竞争力。我们相信,只要政府和企业清醒地认识到症结所在,对症下药,我国会有更多的农业企业踏出国门,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