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月5日播出的一段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访谈节目中,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本·伯南克说,就眼下形势看,美国失业率回归到5%至6%的正常水平还需要4年到5年。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际规模可能高于6000亿美元。而有人担忧,如果效果不理想,美联储还可能启动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
11月4日,美联储宣布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它将在2011年6月底以前再购买600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此论一出,被其他国家批评为试图压低美元汇率、刺激美国出口,遭到国际社会广泛质疑和反对。
所谓“量化宽松”,对美国来说,就是多印钞票,增加市场上的流动性,减少银行的压力。一般来说,这招不常用,多是经济刺激无效之后,为了鼓励开支和借贷而使用的非常手段。
此招只美国独有?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12月2日宣布,继续维持1%的基准利率,并将对银行的长期流动性措施再延长3个月,而原本这个计划要在下月初结束,另外还将购买欧元区国家的国债。有人说这是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欧洲缩小版,但特里谢却矢口否认,“这不是量化宽松”,但多少有些“遮羞”的意味。
在美联储宣布政策的第二天,日本银行宣布继续推行零利率政策,同时开始动用新设基金购买国债。早在10月间,日本银行已经推行了零利率,还实施了5万亿日元的金融资产购买计划,并通过其他形式为市场提供30万亿日元流动性。
不能忽视的“利益”
发达国家不遗余力地推行“量化宽松”,到底是为什么?两个字:“利益”。如果再加上修饰语的话就是“本国的利益”。
按照美国的逻辑,它并不从自己身上找“病灶”,反而“宽于待己,严于律人”。它把矛头指向了中国,认为人民币的政策引发了大规模贸易失衡,导致美国人民丢了工作。于是就逼人民币升值,让自己的货币贬值,增强本国的出口竞争力,让开设在别国的工厂迁回美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人民币升值之后,它还会让日元、欧元还有别国的货币升值。
欧盟采取量化宽松,也是形势所迫。爱尔兰债务危机让欧债危机再次升级,西班牙、葡萄牙的债务情况存有隐患众所周知。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卡恩2日公开表示,目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正处在“深渊的边缘”,欧元崩溃正在从“不可想象”走向“不可避免”。欧洲的舆论普遍认为,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是挽救欧元的最后一根稻草。
量化宽松这个名词最早就由日本央行提出,经历过失去的二十年的日本,更明白此间“真谛”,不能让日元升值,否则它的汽车等产业都会崩溃,只有贬值才能保住自己的经济。
损人不利己的招数
“量化宽松”有用吗?暂时有用,长期有害。此举一出,美国股市应声而涨,道琼斯和纳斯达克指数一路高扬,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但对新兴经济体国家来说,发达国家反复实施金融宽松政策,必然造成巨额资金外流,进而加剧新兴国家面临的货币升值和泡沫风险。目前,市场上资产价格泡沫正在形成,全球通胀形势严峻,新兴经济体国家CPI连创新高。正如巴西外交和贸易部长说,美联储的政策让“他们的邻居沦为赤贫”。
对发达国家是绝对利好吗?也不可能。有分析指出,没有国家会愿意让自己国家的货币升值,主要经济体会采取行动,控制他们的币值,这对美国的政策来说是一招死棋,如果贬值没有带来出口增长,量化宽松会导致通胀,首先导致石油价格上升。次贷危机、高失业率,再加上油价高企,发达国家将如何以对?
有学者分析,量化宽松的泛滥,世界将会面临另一场全球性危机。
不过,事情并非没有解决之道。有专家分析,在脆弱的全球经济环境下,量化宽松只会导致货币竞相贬值。而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做法不是纠结于汇率问题,而是通过合作。怎么合作?所有国家共同承诺财政扩张、结构性改革和纠正贸易失衡。而最关键的一点,是建立一个新的全球货币体系或扩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的使用。这样的新体系建立之后,穷国不再需要储备数千亿美元来防范全球动荡,这也将使全球需求总量增加,世界才能恢复强劲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