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有两个月,时光之河就要流进2011年了。2011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的起始年,也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纪念。在这两个时间的节点到来之前,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就显得十分重要并且意义深远。
为什么这样讲呢?
笔者以为,首先,它对今后5年中国发展的走势与态势能否良好与稳健,对实现执政党勾勒的小康社会的愿景,极为关键。早在上世纪中期即将完成“一五”计划时,毛泽东就这样预言:“再过四五十年,就是2001年,进入到21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加要大变。中国将变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而到了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则宣布,“到我们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并称这是一个“伟大目标”。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算出来,今天距离建成这个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仅剩下短短的十年光景了!换句话说,就是只剩下再实现两个五年规划的施政空间了。这犹如接力赛的最后一棒,确实是时间紧迫、时不我待呀!
其次,人们之所以说,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十分重要,还在于《建议》的背后是执政党必须直面并且着力解决的中国在转型期中出现的种种矛盾。今天中国社会的特点归纳起来,就是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社会矛盾的突显。具体表现为:经济高速增长,但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社会财富多了,但财富的分配存在不公平;工业产品的数量和品种很多,但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强;民生大幅度改善,但公共服务领域发展滞后;城市化率迅速提高,但城乡二元结构依然突出;节能减排成绩显著,但生态文明建设的压力极大;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但“瓶颈关”“贪腐关”仍未突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大增加,但在全球经贸关系中的话语权仍然有限;产业升级的步伐加快,但提高产品的科学技术附加值的问题依然得不到有效解决。
我们把这些矛盾列举出来,再与《建议》一一加以对照,就会发现,中国执政党对转型期遇到的种种矛盾,态度很明确:一不回避、二不畏惧、三不止步。这个“不止步”的内涵就是不倒退,继续推进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的改革。《建议》非常明确地指出: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这既包括了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也包括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人们注意到,《建议》在淡化GDP的同时,更加注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即以人为本。具体来说就是要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一切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关注民生部分,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建议》充分吸收了近年来社会公众舆论,特别是中低收入阶层(大部分为普通劳动者)的强烈诉求,把“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放在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的突出位置。
请注意,努力实现两个“同步”,并不仅仅是为了应对社会舆论,稳定社会情绪,维护社会公平,更重要的是只有实现这两个同步,才会使中国走入一条以居民最终消费拉动经济的健康轨道。而强调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则是对“血汗工资”状况的否定,也是对其他分配因素(如“资本”特别是虚拟资本)的一种客观节制。说到底,这是还劳动者以尊严的政策性表述。只有民富才有真正的国强,这个道理就是这项政策建议的基础。
而在统筹兼顾方面,《建议》透露出的是新意和创意。这不仅是对十年来东中西部阶梯式推进以及对东北老工业区改造的经验总结,也是对如何打破区域经济的不平衡状态有了较之以前更加清晰的原则思路。这个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归结成一点就是: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我相信,这种思路一旦有了细致的政策拆分,对中国中部和西部来说无疑会是一种福音,同时也会加强中国各大经济区域的联动与互动。
说到“福音”,我想今天世界经济能够不崩盘的最大福音,就在于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作出的独有贡献。尽管今天有人依然在喋喋不休地拿人民币汇率炒作,但持续两年的全球经济危机已经在证明: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中国好了,世界得利。可以相信,温家宝总理在联合国讲的这句话,在未来中国的“十二五”规划的实施中,也一定会再次得到印证。(秦晓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