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洲债务危机当中,穆迪、标普和惠誉三大国际信用评级巨头接连调降希腊等国主权信用评级,对这些国家造成严重冲击。人们从中看到,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掌握着“一言可以灭国”的超级金融信息霸权,这让远在万里之外的中国人也会感到“不寒而栗”。
希腊等国饱受债务危机蹂躏,让中国人对信用评级这一核心金融话语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过去几个月,从相关政府部门到各类媒体,中国上下对于信用评级问题展开了广泛讨论,并就中国建设国际信用评级能力、争夺国际金融话语权等问题达成了许多共识。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7月11日,中国独立评级机构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在北京发布首批50个典型国家的信用等级。可以说,这是中国争夺国际金融话语权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
当前,国际信用评级体系的主要问题在于,信用评级功能过于重要,而三大国际信用评级巨头主导的信用评级体系却存在明显不客观、不公正、不合理的地方。国际上通行的看法是,三巨头存在明显高估美国等发达国家主权信用评级、同时明显低估新兴和发展中国家主权信用评级的倾向。对于这其中的扭曲到底有多大,一般人可能不知道,但只要举出一个例子,大家就会一目了然。根据三巨头评估,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世界主要新兴经济体,其主权信用甚至比处在债务危机边缘的西班牙还要低!无论是从常识出发,还是从经济增长速度、偿付能力和债务比例等专业角度分析,三巨头能把西班牙主权信用评级置于中国和印度之上,都实在令人费解。
中国构建自己的独立信用评级体系,将有助于解决当前国际信用评级体系存在的问题。这一点不仅是中国国内的共识,更是很多西方专业人士的共识。在大公发布首批50个典型国家的信用等级报告后,美联社、《华尔街日报》等美国主流媒体均对此进行了报道。特别是美联社的报道基调比较客观,文中提到一些国际分析人士也认为,三巨头未能对中国主权信用评级给予客观评估。文章还提到,三巨头在美国次贷危机中对大量次贷相关抵押证券给予很高评级,最终危机爆发后导致其声誉严重受损。
不过,实事求是地讲,大公所代表的中国信用评级机构要进入国际市场,并最终在国际信用评级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西方国家信用评级市场发展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穆迪、标普和惠誉几十年来建立起来的影响力也非一日之间可以撼动。
具体来说,大公等信用评级机构在迈出争夺国际金融话语权的重要一步之后,中国尚有两方面的工作亟待加强。首先,中国信用评级机构必须尽快细化、完善自身的专业评级标准,要对其评级方法、统计口径和参照标准等技术性、专业性问题做到科学化、公开化。只有这样,中国信用评级机构才能构建自己的可信度和公信力。
当然,中国信用评级机构要发挥国际影响力,除了企业自身要提高专业水准之外,中国政府的必要配合也必不可少。举例来说,中国信用评级机构要获准在美国开展业务非常困难,对于这种赤裸裸的“歧视性”政策,中国必须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这种高级别双边场合,或者在二十国集团这种多变场合提出来。中国政府可以本着改革和完善国际信用评级体系的初衷,推动中国信用评级机构在国际上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打破三巨头对国际信用评级市场的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