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系统,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必须有与之相应的转变,包括转变经济发展战略、转变衡量标准与考核标准、转变科研创新体制、转变资源配置方式和政府职能等,若无这些相应的转变,就很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及时走出传统“比较优势”的思维局限
长期以来,我们的经济发展战略都是建立在资源、环境、劳动力的传统“比较优势”基础上,经济增长中的一切成就和问题都与此有关。然而现在看来,经济发展中的创新能力不足、缺少核心技术、资源环境代价太高、GDP大而不强、内需严重不足、一些关键性产业如大飞机制造缺少竞争力或竞争力下滑等问题,也缘于此。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及时走出传统的“比较优势”的思维局限,原因在于:
其一,传统“比较优势”赖以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条件已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
在人类经济发展史上,不同时期发挥关键作用的生产要素是不一样的。亚当·斯密是在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中提出“比较优势”原理的,那时的产业层次比较低、产业比较粗糙,科学技术不发达,还不是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的因素,起重要作用的是分工以及决定分工的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在当代,科学技术已相当发达,并且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于是我们看到,那些缺少自然资源比较优势的国家和地区由于调动了人民群众的激情和创造性,由于“人力资源”等高级生产要素的发达,创造了新材料、新能源,经济反倒比资源丰富的国家发展得好。我们还看到,有更多的贸易发生在自然条件相当或要素禀赋没有多大差异的发达国家之间。迈克尔·波特在他的《国家竞争优势》里,在进行了多国、多地区的比较后,以大量生动的事实告诉人们,一般型的、初级生产要素的竞争优势,通常会被创新流程所取代。生产自动化将使人工无用武之地,而新材料更将取代传统资源的优势。此外,创新通常也有降低成本的效果,它所形成的高级生产要素对提升产品质量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如果对这种变化缺少清醒认识,继续陶醉于传统的自然资源“比较优势”,就会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就只能是人家造飞机,我们做衬衣了。固化于这种思维定势和发展模式,会阻碍我们的技术进步,就只能处于产业链的低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