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希腊主权债务偿还能力不断恶化之时,一些经济学家也将注意力投向我国地方政府负债率和偿债能力上来,尤其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信贷违约风险再度进入人们的观察视野。
数万亿元地方融资平台负债规模浮出水面
从美国次贷危机到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从雷曼兄弟到冰岛、希腊,但凡出现危机的机构和国家,无一不是债务偿还能力出现了问题,债务风险贯穿金融危机始末,成为足以让业内人士高度警惕的词汇。基于对经济发展的未雨绸缪,国内的一些专家也将目光聚焦到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上来。
“去年以来,我国地方政府各类融资平台开始大幅度增加,我们调查发现,在今年前几个月的新增贷款中,有相当一部分贷款流向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副部长魏加宁日前在一个论坛上说。
所谓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指地方政府发起设立的融资工具,它以土地等国有资源和资产作为抵押,以地方政府隐性担保的方式,达到向银行借贷实现融资目的。因其增加的是政府的隐性赤字,因此最初并未被人们所察觉。
然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规模正快速增加。据监管部门的统计数据,去年此时全国共有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3800家左右,总负债规模5.26万亿元。而新近中金公司发布的一份报告披露,截至去年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约为7.2万亿元,其中去年新增额为3万亿元。
“考虑到今后两年地方政府后续贷款2万亿到3万亿元,到2011年末,地方融资平台负债恐将达到10万亿元左右。”中国社科院金融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测算认为,如果不加重视,保守估计,不出三年融资平台负债总规模将可能翻番。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现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负债规模占全国GDP比重仍不到三分之一,即便把中央政府所持国债和外债量都考虑在内,我国总体负债规模占GDP比重仍不超过50%。这一比例与美国、欧盟、英国等超过80%,希腊、意大利超过100%的比重相比要低很多,可以说仍处于国际上最稳健水平之列。
地方融资平台负债的远虑与近忧
“如果说很多国家刺激政策的代价是狂飙的主权债务问题,在中国则表现为一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台高筑。发达国家付出的代价是财政赤字和主权债务激增,而我国的代价可能是一些地方政府负债和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加。”花旗集团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认为,当前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负债风险不容小视。
随着过去两年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数量和规模的飞速增长,越来越多的专家开始担心,由于一些地方特别是县级以下政府融资平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责任主体不清晰,操作程序不规范,一旦融资平台的项目投资不能收回成本,这些“隐性债务”就必然显性化,给这些地方的财政造成巨大压力,甚至最后不得不由中央财政和商业银行埋单。
高盛经济学家宋宇表示,虽然中国政府债务违约的总体风险仍然有限,但近期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规模的扩张不对称地加大了地方政府的债务偿还风险。
而近期楼市成交量的暴跌加大了这种担心。“在一些地方,融资平台还款过度依靠土地出让收入,在当前楼市低迷的情况下,如果土地出让收益出现缩水,这些信贷资产的质量有可能打折扣。”沈明高指出。
值得注意的是,为减轻地方财政压力、避免地方融资平台资金链断裂,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会延续相当长时间,资金成本将继续保持低水平,这可能会带来过剩产能的继续累积及资产价格的继续爬升,成为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又一大风险。
破解风险需多管齐下
如今,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已经引起央行和银监会等部门的高度重视。央行在其《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警示,今后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风险提示,加强地方融资平台公司贷款风险管理,探索建立和完善宏观审慎管理的制度框架。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日前也强调,银行系统要把整治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作为关注重点。
在金融监管得到强化的背景下,当前我国信贷增势总体有所放缓,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负债风险有望得以缓解。
一方面要规范银行的放贷行为,另一方面还要增强地方政府负债行为的透明度。“要将地方政府隐形债务明晰,列入预算中,加强地方政府融资行为的内外部约束,特别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要通过规范准入、规范融资、规范担保等强化融资平台自身管理。”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行长孙工声说。
此外,要破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负债问题,追根溯源还需从缓解地方政府财政压力上入手。专家指出,地方投融资平台的出现,主要是源于长期形成的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的不配套。
自分税制改革以后,中央和地方呈现出财权上移、事权下移趋势,出现了让地方政府感慨的“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地方财力不足问题。在城市建设、医疗和教育方面加大开支的压力下,一些地方政府不得不通过融资平台等隐性赤字方式解决用钱问题。
对此,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副所长高培勇指出,当前财政体制不完善是造成地方财政困难、债务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就需要对财政体制进行更进一步的改革,让地方的财权与事权相统一。 (记者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