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有关部门5月6日发布一份报告预测说,中国经济今年将实现9.5%甚至更高的增长;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将在今年超越日本,一跃而成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由于国际金融形势动荡和国内股市大跌,这一本该令人振奋的消息未受到媒体的更多眷顾。
全球金融风暴的阴霾仍未散尽,中国经济在危机中却上演了一出漂亮的“弯道超车”,值得肯定。不过,“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只是“大国崛起”的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
笔者以为,若以“修身”比拟,要发展成为一个有尊严、和谐的大国经济,我们尚需要在形态、状态、心态等方面下一番苦功夫。外练体格和精神,内修气质和涵养。
形态要大方得体。这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形体匀称。这主要指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财富结构。国有经济占据过多资源,且满足于垄断优势而效率低下;民营经济发展途中则仍然横亘着一道玻璃门。经济增长高度依赖于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导致第一、二、三产业比重长期失衡。在财富分配方面,收入制度早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亟需进行深层次的改革。
二是举止得当。这里核心的问题是,经济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显然,终极的答案只有一个,就是改善民生。只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才有持久的动力,社会进步才有牢固的基础。人民之福,即国家之福。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房地产。
无独有偶,日前另有一份报告称,到2011年底中国将超过英国和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地产市场,而在3年前,中国还没有进入前五名之列。
1998年房改以来,我国房地产行业对“市场化”亦步亦趋,积累下一些问题;同时又被贴上“马车”的标签,成为经济的支柱或拉动增长的马车。然而,住房终究是居民的重要生活资料,居住是居民的基本生存需求。这种对房地产本末倒置的定位,逻辑悖论终将显现。此外,在投机的推波助澜之下,居民的财富分化日益严重,可谓弊端重生。
状态则是要积极和创新。近年来我国经济克服内外部重重困难,始终保持着平稳快速的增长态势,但是总体上而言,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犹嫌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此外,就经济存量而言,比如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等,显示结构调整难度日益加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是刻不容缓。这方面,金融资本市场需要肩挑重责。
心态要平和积极。尽管中国经济即将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如果充分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就应该认识到,发展仍然是我们的第一要务。以改革谋发展,在发展中促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