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民工荒背后东部经济发展顽疾

时间:2010-03-19 13:08   来源:经济参考网

  ●东部企业必须改变增长方式,改变低成本、低附加值、没有技术含量的发展模式,拉长传统产业的增值链,用精细加工技术或品牌等手段提高产品附加值,弥补“后发劣势”的不足。

  ●不少农民工反映,每年“候鸟式”地来回迁移,不但增加了他们的工作与生活成本,更让他们对未来看不到期望。

  ●有迹象表明,本轮“民工荒”中出现的一个新情况就是,东部地区劳动力资源供需状况正发生较大变化。

  国内经济逐渐回暖后的新一轮用工问题,在春节过后的东部沿海地区正充分暴露。在制造业发达的用工大省浙江,节后企业用工岗位数和登记求职人数差距悬殊。

  基层干部与企业纷纷反映,本轮“民工荒”并非孤立现象,在经济发展阶段、用工制度、招商引资等方面的顽疾,是导致用工一轮轮短缺现象的深层原因。

  经济发展“后发劣势”导致“工资之伤”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所长卓勇良认为,目前用工的紧缺,不是劳动力没有,而是当地企业没有办法支付更高的劳动力工资,这显然无法满足包括新生代农民工在内大多数打工者的期望。

  温州市职业介绍指导服务中心的情况印证了卓勇良的这一观点。在中心大厅的用工信息大屏幕上,可以看到没有一项工作的工资超过2000元。来自江西上饶的农民工潘长生说:“我想做保安工作,可工资只有1300-1400元,找不到超过1500元的,这些年物价涨得快,可工资还在原地踏步。要知道,现在的工资水平,只够过年回趟家。”

  据温州市职业介绍指导服务中心提供资料,今年春节后用工单位提供的平均工资为1548元,与去年春节后的近1400元平均工资相比涨幅不大,而且最低工资连续两年都只有960元。“企业提供这样的工资水平,其实是无奈之举。”中心副书记王瓯翔说。

  农民工工资已让企业承担了巨大的压力。位于中国轻纺城绍兴柯桥的浙江袁盛牛仔服饰织造有限公司不存在大的用工短缺问题,80%的工人在此已工作5年以上。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员工待遇好,普遍工资2200元以上,五险齐全还有工龄奖等激励措施。但董事长袁启淼却表示,工资的上涨让自身明显感觉吃紧,有可能把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优势抵消,要找到企业与员工利益的平衡点真的很难。

  卓勇良等人分析,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东部制造业的日渐强盛与国际市场容量增长受到限制的矛盾。现今,我国制造业走向全球,可世界上主要经济发达体却正日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走过了消费黄金期。以美国为例,婴儿潮发生在二战之前后,这批占总人口1/4的群体已五六十岁,加之金融危机的影响,这些需求方的需求逐渐萎缩。

  “出口型企业无法通过涨价来消化增加的劳动力成本,工资增幅低于主要面向国内消费者的中西部地区同类型企业,最终无法拿到足够的利润来提供有竞争力的报酬。”卓勇良说。因此,东部企业必须改变增长方式,改变低成本、低附加值、没有技术含量的发展模式,拉长传统产业的增值链,用精细加工技术或品牌等手段提高产品附加值,弥补“后发劣势”的不足。

  “流动之伤”暴露用工制度“不稳定性”

  不少农民工反映,每年“候鸟式”地来回迁移,不但增加了他们的工作与生活成本,更让他们对未来看不到期望。

  成都小伙张波在浙江省打工五六年了,每年都换工作。近两三年,同他一齐在浙江打工的老乡越来越少,许多人回到家乡就业。“在国外打工没准还可以入籍,可在国内打工看不到长期的发展前景,我们只能做好两手准备,一方面在城市努力,一方面在农村把房子盖好。经济形势的时好时坏、家庭后顾之忧等原因让我们不得不长期处于流动状态,有些人身心疲惫。”

  事实上,同第一代农民工相比,对自己人生有一个长远规划的愿望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十分强烈。19岁的阿龙来自云南,他原来的工作是服务员。春节过后,他在绍兴劳务市场泡了许多天,可用工信息中的服务员、搬动工、熟练工之类的活都不符合他的心愿,他认为打工是青春饭,自己想趁着年轻学一门技术。

  “我们不愿意再像上一辈那样,年轻时只卖力气,到了45岁后还靠卖力气赚钱,而是想赢得在城里长远立足的资本。”26岁的四川籍农民工小朱说。他喜欢钳工,可最想学的还是数控机床,这是机械行业的发展趋势,但不知道谁能给他提供学习的机会。几乎所有被采访的对象反映,还没有拥有技术等级证书的农民工。

  王瓯翔说,农民工流入地的政府与企业必须做好三件事,才能确保用工的稳定性。一是用硬性要求加强培训,比如在用工淡季可以把培训做起来,增加员工的自我认同感与忠诚度;二是不但要重视工资,更要重视员工的文化生活,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更注重企业是否可以提供上网、是否有活动室、房间是否有空调等;三是帮助农民工解决家庭问题,比如浙江省本地许多小学生的学费、课本费都免了,可外地民工却享受不到这样的政策。

  据绍兴、温州的劳动部门测算,市场中一个农民工求职的次数一年最多时达四五次。专家认为,这都导致缺工缺岗,因此用工短缺的关键不是缺人,而是流动性。如果人始终固定不下来,企业就处于永远招工状态,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永远缺人。这样高的用工流动性,在国外对企业来说是一大硬伤。

  政府招商“重事轻人”凸显“需求之伤”

  有迹象表明,本轮“民工荒”中出现的一个新情况就是,东部地区劳动力资源供需状况正发生较大变化。

  浙江省统计部门提供的数字就是最好的印证。据统计部门对温州市职业介绍指导服务中心调查显示:2009年2月底,求职登记人数为3.44万人,为全年最高,到8月底仅为1.27万人,呈逐月下降;而8月底招工单位达5641家,为今年最多,当时需求人数为4.94万人,需求缺口达3.57万人。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王国益说,同往年相比,今年用工的岗位增加数更快,达到近20%,去年只有今年的一半。

  温州、绍兴、义乌等地的一些基层干部与用工企业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随着经济的回暖,政府不断围绕新兴产业招商引资,越来越多的项目建成准备投产,却忽略了人的问题。一位基层干部说,政府在招商引资或项目建设中,不能单单把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就行了,而不管用工的事情,这也是与企业发展相配套的。

  王瓯翔建议,企业可以在基础设施建好后开工,并拿到订单、引进设备,可如果没有人,一切都是空谈。因此,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帮助企业做好员工的同步引进工作,这也应被纳入考核体系。尤其劳动部门可以利用全国劳动系统都是一家的平台,主动帮助企业到农民工输出地摸清用工资源,有组织地批量引进,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温州市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介绍,他们在外地设立的商会,是投资者的娘家;可政府应该重视中西部地区在温州设立的商会,把他们当作农民工的娘家,发挥他们家乡人、家乡话、对乡情熟悉的作用,通过信息互通、政策引导鼓励等办法,根据东部地区产业发展的状况,动态性地、有针对性地吸引农民工到东部来工作。

编辑:马迪

相关新闻

图片